【廣告】
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 面外,其余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云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tài)。除雙耳是先鑄成后再嵌入鼎范外,鼎身其余部分都是一次渾鑄而成,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標志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
大盂鼎,西周康王時期。鼎高一百.八厘米,口徑七十八.三厘米,重一百五十三,鼎身為立耳、圓腹、三柱足、腹下略鼓,口沿下飾以饕餮紋帶,三足上飾以獸面紋,并飾以扉棱,下加兩道弦紋,使整個造型 顯得雄偉凝重,威儀萬端,內壁有銘文二百九十一字,內容為周王告盂,殷代因酗酒而,周代忌酒面與,要盂一定要很好地輔助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同時記載給盂的賞賜相傳此鼎于清道光間在陜西眉縣禮村出土,為該地郭氏所得,后歸周雨樵。同治間左宗棠以重金購得,又歸蘇州潘祖蔭。解放后,1951年潘氏后人捐獻國家。器身遍飾華麗精美的圖案,蓋面為逶迤的龍身,與器物前端的龍頭相銜接,兩側襯以漩渦紋和云紋。為上海博物館所收藏,1959年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這件周康王時的大盂鼎,是現(xiàn)存西周青銅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莊穩(wěn)重,渾厚雄偉,典麗堂皇,為世間瑰寶。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異凝重、雄奇恣放質樸平寶等數(shù)類。大盂鼎屬于瑰凝重這一類,銘文大字,字體莊嚴凝重而美觀,故在成、康時代金文中,以書法的成就而言,當以大盂鼎居首位。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
早在1937年11月,安陽被日寇占領。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后,秘密運回村中,暫時埋到了吳培文的院中,用柴草偽裝好。可很快就有人走漏消息,向當時駐安陽飛機場的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報告此事。2005年,大鼎回歸安陽“省親”,已經85歲的吳培文在殷墟門口,時隔59年終于再次與大鼎見面。黑田榮很快就來了吳培文家,繞著鼎一邊轉圈一邊嘀咕“寶物!寶物!”大鼎落入了當時侵華日軍的眼中。
日本人走了,吳培文他們的心也提起來了,再留著鼎,可能命難保。一番商量后,他們找來了北平的大古董商肖寅卿“看貨”,打算賣掉。大部分專家認為“后母戊”的命名要優(yōu)于“司母戊”,其意義相當于“偉大、了不起、受人尊敬”,與“皇天后土”中的“后”同義。肖寅卿來了后,出價20萬大洋,卻要求將大鼎分割成幾大塊裝箱。據(jù)資料記載,農民們還真用鋼鋸、大鐵錘,趁著夜深人靜分割大鼎。雖然是受了20萬大洋,但畢竟越砸越覺得作孽,吳培文阻止大家再砸下去,大家橫了一條心,決心要把大鼎好好保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