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糧食哪怕儲存的再好,其狀態(tài)也必然會一年比一年差
糧食哪怕儲存的再好,其狀態(tài)也必然會一年比一年差,每過幾年就必須賣出陳糧,收入新糧。新陳糧食之間,是有價差的,再結合糧庫那動不動幾萬噸,幾十萬噸的基數,隨隨便便這就是一大筆的收入。而且國家糧食儲備從古至今都是,很難被社會監(jiān)督,收了多少糧食,糧食還有多少,這是不可能告訴外界的,真實情況通常只有地方糧庫一個領導掌握,什么都是一個人說了算。這就很容易出問題。
沒有中儲糧,糧價不知道要翻多少番
難以儲備的蔬菜和水果,以及較難儲備的鮮肉,其價格總是劇烈波動,高點和低點價差能輕易達到好幾倍。但糧食卻是個例外,一年到頭像釘子一樣被釘在了地面,價格極度穩(wěn)定。有糧時收儲,無糧時拋儲。沒有中儲糧,糧價不知道要翻多少番。我寫文章遵循兩個有意義,對讀者有意義,對社會有意義。對于這個曝光糧庫的舉報視頻,在我看來就符合兩個有意義,所以我愿意為其助力轉發(fā)。
清朝常的物資儲備來源有三種
自常制度創(chuàng)立以來,以后各朝代均會設立?;蝾愃茩C構來達到平抑糧食市場和鞏固封建政權的目的,及至滿清入關之后,常制度已經相當完善和成熟。
清朝常的物資儲備來源有三種:1、地方財政收入劃撥;2、運往京城的漕糧截留;3、當地富戶的捐贈。而且這時的常已不僅僅是作為平抑物價的手段,還會在青黃不接的年景借給農民糧食當做口糧或者種子,以便農民能度過某一階段的困難,同時還能達到出陳糧入新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