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寺院銅鐘生產(chǎn)廠乃眾樂之首,然而其功用問題卻一直未有較為全的總結(jié)。如若不將青銅鐘的起源梳理清楚,就難以論述明白它的發(fā)展脈絡(luò)。古鐘造型宏大莊嚴,靜穆而不失秀美,可以反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當今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寺院銅鐘生產(chǎn)廠的功用主要是祭祀、演奏樂舞、象征等級地位、賞賜臣子。起源問題主要從文字學和考古學兩個角度予以探討,后者中又包括“北來說”、“南來說”、“南北交流說”以及其他合理解釋。
河北中正銅工藝品制造有限公司長期供應(yīng)銅雕塑,銅鐘,銅雕動物,銅雕人物,各種銅工藝品, 可來樣定作。
大銅鐘,又稱為梵鐘、洪鐘、釣鐘、撞鐘、鯨鐘等等。因為它在撞響的時候,能夠清凈寺院梵剎,所以稱為梵鐘因為它的聲響洪亮致遠,所以稱為洪鐘;因為它是吊在鐘架上被撞擊而響的,所以稱為釣鐘、撞鐘。鐘體下部刻一周楷書銘文,文為:“永遠長生供養(yǎng),祈保西洋往返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歲次辛亥夏吉日,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等同官軍人等,發(fā)心鑄造銅鐘一口。至于它又被稱為鯨鐘,則是因為在佛經(jīng)中記載,海邊有一種動物叫蒲牢,它在遇見鯨的時候,常常會害怕地發(fā)出像鐘一樣的叫聲,因此人們就將蒲牢的形狀鑄在鐘身上,把撞槌做成魚形。由于蒲牢是遇見鯨才發(fā)出叫聲的,就用鯨來為鐘命名了。
圣積寺,古名慈福院,位于峨眉城南2.5公里處,為入山大寺,環(huán)境清幽。寺外有古黃桷樹二株,需數(shù)人才能合抱。銅鐘原懸掛于寺內(nèi)寶樓上,故名圣積銅鐘,鑄于明代嘉靖年間,由別傳禪師募化、建造,此鐘銅質(zhì)堅固,重達12500公斤,相傳為四川省的一口銅鐘。景文銅鐘,鐘高247厘米,腹圍486厘米,口徑165厘米,重6噸。趙循伯編撰,于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峨眉山記載》:“其鐘每于廢歷(即夏歷)晦望二日之夕敲擊……每一擊,聲可歷一分五十秒。近聞之,聲洪壯;遠聞之,聲韻澈;傳夜靜時可聲聞金頂?!?
1959年,圣積寺廢,鐘擱置于道旁。1978年,銅鐘遷至報國寺對面的鳳凰堡上,并建亭覆蓋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者鑄造巨型銅鐘象征王權(quán),這種鐘也叫'朝鐘','視朝,官出署,必用以集眾。鳳凰堡上參天蔽日的蒼杉翠柏,莊重典雅的八角攢尖鐘亭,環(huán)繞四周有百余通碑刻的古碑林,與古樸凝重的巨鐘渾然一體,融和了自然美與人文美,堪稱一大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