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這段時間主要是到樹下尋找新的爬蚱洞,一般來說,馬上要“出土”的爬蚱洞口形狀上跟螞蟻洞口相似,但不同的是,爬蚱洞口很薄,只要輕輕一碰就會變大,成為手指粗大小的洞口,爬蚱一般就在洞口向下一點的位置。這一時間段需要“眼力”,許多有經(jīng)驗的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洞口真假還有該怎樣把爬蚱弄出洞口。1、用鐵質(zhì)工具把洞口挖開,直接將爬蚱取出,缺點是容易破壞周圍的抓爬蚱環(huán)境;2、還有種方法是“誘導(dǎo)”,從洞口插入一個小樹枝,注意不要碰到爬蚱,等爬蚱抓住樹枝時就把它提上來,缺點是技術(shù)難度比較大,容易弄巧成拙...使爬蚱藏的更深;
還有一種就是用小麥自制的粘膠,涂在掃帚條的尖上綁在竹竿上用來粘知了,這種幾率也能達(dá)到80%。粘膠的制作過程,選用飽滿的小麥用清水洗干凈,晾干后放在嘴里咀嚼,把皮吐出來,只保留里面的淀粉,代小麥皮圖干凈后用楊樹葉子包好剩下的淀粉夾在胳肘窩里,應(yīng)該在30分鐘左右吧,拿出來看看粘不粘,如果2個手指感覺粘力較大,那么就可以涂在掃帚尖上來粘知了了。白天用以上三種工具從早上9:00開始到下午4:00至少能到500左右的知了,我記得那時候我們都用編織袋裝的。夜間知了是時機(jī),因為知了在夜間視力不行并且哪里有光就往哪里飛
彎腰撅腚地?fù)钢撕?,或者東奔西跑地粘知了,是小孩子擅長的,大人們卻很不屑,他們喜歡的是照知了。到了晚上,大人們點燃廢棄的破輪胎,冒出熊熊的火焰,然后用腳使勁踹兩旁大樹的樹干。受驚的知了紛紛朝著亮光飛奔而來,圍著火堆盤旋。轉(zhuǎn)瞬間,火堆的周圍落下無數(shù)個知了,它們不飛也不反抗,任由你撿拾著裝到尼龍袋子里。這“飛蛾撲火”般的奇觀,曾在我的腦海中留下一層神秘的色彩。吃知了猴是美的享受。把知了猴洗干凈,用油炸一下,放點鹽即可,無需任何佐料,便吃得唇齒留香,被小時候的我當(dāng)做世上吃的美味。后來才知道,知了猴營養(yǎng)豐富,含豐富的蛋白質(zhì)及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
蟬的生長:蟬產(chǎn)卵于樹枝上,導(dǎo)致樹枝,經(jīng)過一定的時間卵孵化為蟬若蟲,蟬若蟲經(jīng)過一段時間就轉(zhuǎn)移到地下取食植物根部汁液,蟬若蟲一般要在地下生活數(shù)年才能爬出土面,爬到較高的位置,為蟬的成蟲。
蟬花的形成:蟬若蟲在前被蟬擬青霉孢子侵染寄生,當(dāng)生活條件適宜時,菌絲開始大量生長,并吸收蟲體的營養(yǎng),經(jīng)過一定時間蟬若蟲就會,終蟲體被菌絲體完全占有而只剩下一個空殼。氣候適宜時,蟬擬青霉從營養(yǎng)階段轉(zhuǎn)化為生殖階段,漸漸從整個菌絲體頂端生出蟬花子實體,子實體成熟后表面長出很多孢子粉,蟬擬青霉子實體常常長出地面形狀似花,故而得名蟬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