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麗蚜小蜂簡介
周氏嚙小蜂是一種優(yōu)勢寄生蜂,寄生率高、繁殖力強,對美國白蛾等鱗翅目有害生物“情有獨鐘”,能將產(chǎn)卵器刺入美國白蛾等害蟲蛹內(nèi),并在蛹內(nèi)發(fā)育成長,吸盡寄生蛹中全部營養(yǎng),素有“森林小衛(wèi)士”之美譽。
周氏嚙小蜂1年發(fā)生7代,以老熟幼蟲在美國白蛾蛹內(nèi)越冬,群集寄生于寄主蛹內(nèi),其卵、幼蟲、蛹及產(chǎn)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內(nèi)度過。雌蜂平均懷卵量270.5粒,雌雄比為44∶1~95∶1,人工接蜂時雄蜂可忽略不計。
瓢蟲外形特征
瓢蟲的成蟲體長1.0~16.0mm,體型呈短卵型至圓形,身體背面強烈拱起,腹面通常扁平。從背面看,前胸背板和鞘翅基部常緊密相連,通常寬度相近。頭常嵌入前胸中,有時完全被前胸背板蓋住。選擇適當?shù)氖┧帟r期和方法或根據(jù)害蟲發(fā)生的輕重,重點施藥,縮小施藥面積,盡量減少對天敵昆蟲的傷害。前胸背板和鞘翅背面光滑,或常有或稀或密的細小短毛。大多數(shù)瓢蟲具有以下3個特征:即下顎須端節(jié)斧形,跗節(jié)隱4節(jié)式和腹板具后基線,這些特征可與其它近緣種相區(qū)分。瓢蟲足及觸角較短(通常不明顯)、鞘翅背面無明顯的刻點等特征也有助于與其它近似科相區(qū)別。但有些瓢蟲的體長形,長于體寬2倍以上,如北美產(chǎn)的大斑長足瓢蟲。
瓢蟲按食性劃分
菌食性
柯氏素菌瓢蟲(Illeis koebelei)亦稱為黃瓢蟲。體長約5mm。胸部上為白底的2個黑斑點,整個翅膀皆為黃色。以白1粉病菌等維生。
十二斑褐菌瓢蟲(Vibidia duodecimguttata)亦稱為白瓢蟲。體長約4mm。體色為黃褐色,有淡白的斑點。以白1粉病菌等維生。
植食性
只有食植瓢蟲亞科為草食性。草食性瓢蟲的特征為,與肉食性瓢蟲相較下翅膀不具光澤。
馬鈴薯瓢蟲(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此二種瓢蟲體長約7mm,在淡褐色身體上有28個黑斑點。瓢蟲移動性很強,可在很大范圍內(nèi)搜尋寄主,迅速控制蚜蟲等小個體害蟲的種群數(shù)量。馬鈴薯瓢蟲亦稱為大二十八星瓢蟲,身體和黑點比茄二十八星瓢蟲略大。由于它們會集體吃茄子與馬鈴薯的葉子而被視為害蟲。
波氏裂臀瓢蟲(Henosepilachna boisduvali)見于日本沖繩諸島、臺灣蘭嶼等地。以葫蘆科植物的葉子為食。
鋸葉裂臀瓢蟲(Henosepilachna pusillanima)見于日本八重山諸島內(nèi)的與那國島等地、臺灣蘭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