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雖然香爐收藏相對小眾一些,但是其收藏價值和歷史價值不容忽視。從工藝造型來看,一些皇帝御賜的香爐銅雕廠家由于其精細(xì)的工藝而提升了其價值。因此,年代久遠(yuǎn)、雕工精美的銅香爐價值不菲。另外,由于明清銅爐歷史中經(jīng)歷諸多劫難,損失慘重,造成后仿爐和私款爐也已成為珍罕的歷史物品。香爐銅雕廠家在日常中十分常見,而且品種多,造型改變豐厚。香爐常見的才只要陶瓷和銅以及金屬等,也有石頭、木材,其間常見的就是陶瓷和銅原料的香爐了。
明代瓷爐大多數(shù)香爐以青花瓷為主,明嘉靖青花香爐,也出現(xiàn)了色彩斑斕的五彩瓷,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shù)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斗彩瓷得到發(fā)展。明萬歷五彩人物三足香爐:萬歷五彩器制作到了鼎盛期,它的特點(diǎn)為胎體厚重,釉面乳白瑩潤。三幅開光圖案裝飾效果佳,老翁身著外套顏色分別為絳紅色、淡黃色和草綠色,神情泰然,須眉飄逸,或埋頭讀書,或低頭沉思,或伏案揮毫。頸部有“大明萬歷年制”款。
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zhì)的,用以焚燒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香的精致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繡的爐圍,很莊嚴(yán)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后到配殿上香。
這尊香爐還有一個特點(diǎn),就是青花釉料發(fā)色比較純正。明末從嘉靖年始,運(yùn)來回青料,再配以江西的石子青,作為青花的色料。回青料的比例如稍高,則青花色便呈鮮艷幽箐;石子青料如果用多了,色便呈灰藍(lán)。由于回青料價格昂貴,到萬歷末至天啟年時,多用石子青描繪紋飾。此爐上的青花色澤明亮清新,應(yīng)是萬歷年初中期的器物。新仿瓷器太亮,一看就“假”。為了仿得“真”一點(diǎn),制造商經(jīng)常采用拋光方法,即用馬鈴薯或獸皮,將其不斷摩擦,直到達(dá)到亞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