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的表面處理技術,是通過表面涂覆、表面改性或復合處理技術,改變模具表面的形態(tài)、化學成分、組織結(jié)構和應力狀態(tài),以獲得所需表面性能的系統(tǒng)工程。從表面處理的方式上,又可分為:化學方法、物理方法、物理化學方法和機械方法。隨著加工機床和切削刀具性能的提高,模具材料的預硬化技術開發(fā)速度加快,到上個世紀80年代,國際上工業(yè)發(fā)達國家在塑料模用材上使用預硬化模塊的比例已達到30%(目前在60%以上)。雖然旨在提高模具表面性能新的處理技術不斷涌現(xiàn),但在模具制造中應用較多的主要是滲氮、滲碳和硬化膜沉積。

從軸承零件粗糙口上可觀察到淬火后的顯微組織過熱。但要確切判斷其過熱的程度必須觀察顯微組織。若在GCr15鋼的淬火組織中出現(xiàn)粗針狀馬氏體,則為淬火過熱組織。形成原因可能是淬火加熱溫度過高或加熱保溫時間太長造成的過熱;也可能是因原始組織帶狀碳化物嚴重,在兩帶之間的低碳區(qū)形成局部馬氏體針狀粗大,造成的局部過熱。精密模具熱處理變形原因及預防方法:就精密復雜模具變形狀況、變形原因的作一研究,來探討減少和控制精密復雜模具變形的措施,以提高模具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和使用壽命。過熱組織中殘留奧氏體增多,尺寸穩(wěn)定性下降。由于淬火組織過熱,鋼的晶體粗大,會導致零件的韌性下降,抗沖擊性能降低,軸承的壽命也降低。
由于加熱不足,冷卻不良,淬火操作不當?shù)仍蛟斐傻妮S承零件表面局部硬度不夠的現(xiàn)象稱為淬火軟點。它象表面脫碳一樣可以造成表面耐磨性和疲勞強度的嚴重下降。
軸承零件在熱處理過程中,如果是在氧化性介質(zhì)中加熱,表面會發(fā)生氧化作用使零件表面碳的質(zhì)量分數(shù)減少,造成表面脫碳。表面脫碳層的深度超過加工的留量就會使零件報廢。表面脫碳層深度的測定在金相檢驗中可用金相法和顯微硬度法。

整體金屬熱處理是對工件整體加熱,然后以適當?shù)乃俣壤鋮s,以改變其整體力學性能的退火正火熱處理工藝。鋼鐵整體熱處理大致有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四種基本工藝。
退火、正火、淬火、回火是整體熱處理中的“四把火”,其中的淬火與回火關系密切,常常配合使用。增加合金的硬度、強度或電性磁性等。這樣的熱處理工藝稱為時效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