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鼓是廣西具有深厚文化內(nèi)涵的歷史文化樂器,是體現(xiàn)廣西歷史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商至戰(zhàn)國的銅鼓目前見到的只有兩例:一例是一件橫置的兩面鼓,鼓面鑄成類似鱷魚皮的花紋,鼓身鑄雙鳥,是商代器。市場制度下,以提倡保護和發(fā)展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為前提,遵循市場規(guī)律,培育和整合銅鼓文化品牌資源,從銅鼓文化館、銅鼓文化知識、銅鼓音樂、銅鼓舞蹈、銅鼓數(shù)碼新科技開發(fā)五個方面打造立體銅鼓文化產(chǎn)業(yè),建設獨特的壯鄉(xiāng)文化品牌, 延伸銅鼓文化產(chǎn)業(yè)鏈具有重要意義。
根據(jù)這些研究成果,得知古代鑄造銅鼓的方法有:
(一)、泥型合范法,其工序主要有如下幾道:
1、制模型 首先用木料做成一個鼓形木模 作為范芯骨架,然后敷以摻有谷殼的粗泥料作范芯的底層,再敷上摻有草灰、牛糞的細泥料作表層,使表面光滑并且有較好的透氣性和退讓性。后,捏塑四個實心耳安在耳的部位。
2、翻外范 先在泥模型鼓表面涂以牛油,防止粘連,然后分塊(面范一塊、身范二塊或面范一塊、身范四塊)敷以細泥料和摻加草盤、麻絲等的粗泥料,形成外范,在外范上按設計留好澆口,拆開外范后在范面刻印花紋?! ?
3、做芯范(內(nèi)模) 鼓芯范是由泥模型鼓減薄而成,其做法是在泥模型鼓周身嵌人一定數(shù)量的銅芯墊,然后按芯墊印痕厚度刮去一層泥料,并磨光即成?! ?
4、合范 一種是鼓面向上的臺范;第二種是足沿向上的合范.合范后,用泥把各條范縫封嚴,并以繩索把整個范綁扎緊,經(jīng)低溫烘烤,使泥范中的水分蒸發(fā),干透硬化?! ?
5、澆注 先將鼓范烘烤預熱,達600C0左右,然后從鼓面中央或足沿的澆口杯內(nèi)注人臺金熔液,使之進人型腔?! ?
6、拆范及整理 澆注之后,拆開外范,取出內(nèi)范.鋸鑿掉澆冒口,清除內(nèi)外壁上的泥料,修飾花紡及立體裝飾物,使銅鼓表面光滑,花紋清晰?! ?
7、定音 銅鼓作為樂器,對音響有一定要求,必須請專門鼓師進行調(diào)音,調(diào)音臺格后,則可以使用了?!?

上述銅鼓鑄造試驗,所運用的技術、方法,都是現(xiàn)代的,工人的技術也很不錯,但銅鼓鑄造的難題始終無法克服。但值得指出的是,近年來,銅鼓的和是一個比較熱門的工作,浙江、江西等一些樂器廠、工藝品制造廠也相繼做過銅鼓的鑄造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只是停留在學術研究和一般工藝品的層面,沒有得到使用銅鼓的民族的認可。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是廣西銅鼓大發(fā)展時期,銅鼓遍布廣西各地,形成郁江——潯江兩岸、云開大山區(qū)、六萬大山區(qū)幾個分布中心,巨型銅鼓競相鼓鑄。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銅鼓 。時值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到10世紀的唐末。流行于廣西北流、陸川、容縣、浦北、廣東高州等地。這種銅鼓的特征是:面大于胸,胸部略直,鼓腰收束、凹處平緩,足部較高。鼓面的立體蛙飾瘦小,蛙身無紋,一般為四只。又因鼓身遍布精細的云雷紋,故又有“云雷紋鼓”之稱。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靈山縣出土的銅鼓為代表的一類 銅鼓。時當公元3世紀東漢末年到10世紀的晚唐時期?!碧瓶h進忠銅雕工藝品廠鑄造、加工、銷售于一體,業(yè)務含概所有銅器鑄造:黃銅,紅銅(紫銅),青銅,二黃,響銅,鍛銅。主要流行于兩廣地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