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三、表面張力及其對成型過程的影響
1表面張力的實質
表面張力是表面上存在的一個平行于表面且各向大小相等的張力。表面張力是由于物質
在表面上的質點受力不均勻而產生的。對于液體和氣體界面上的質點 (原子或分子),由于
液體的密度大于氣體的密度,故氣相對它的作用力遠小于液體內部對它的作用力,使表面層
質點處于不平衡的力場之中。結果是表面層質點受到一個指向液體內部的力,使液體表面有
自動縮小的趨勢。
從物理化學可知,表面自由能是產生新的單位面積表面時系統(tǒng)自由能的增量。設恒溫、
恒壓下表面自由能的增量為ΔF,表面自由能為σ。
顯然,根據(jù)形成表面張力的原因可以推知,不僅在上述的液氣界面,
而且在所有兩相界面,如固氣、液固、液液上都存在表面張力。故廣義地說,表面
張力應稱為界面張力,可分別用σ固氣 、σ液固 、σ液液 表示之,不特別指明時,通常皆指
與氣相的界面張力。
衡量界面張力的標志是潤濕角θ,它與界面張力的關系由楊氏方程決定。
式(112)稱為楊氏方程式,可以看出,接觸
θ的值與各界面張力的相對值有關,如圖110。
①σSG>σLS時,cosθ為正值,即θ<90°。通θ為銳角的情況,稱為液體能潤濕固體。θ=
,液體在固體表面鋪展成薄膜,稱為完全。
②σSG<σLS時,cosθ為負值,即θ>90°。此情況下,液體傾向于形成球狀,稱之為液體能潤濕固體。θ=180°為完全不潤濕。
2影響界面張力的因素
(1)熔點 原子間結合力大的物質,其熔點高,表面張力也大。表13為幾種金屬的熔和表面張力。
(2)溫度 對于多數(shù)金屬和合金,
度升高,表面張力降低,即dσdt<0。這因為,溫度升高時,液體質點間距增,表面質點的受力不對稱性減弱,因表面張力降低。當達到液體的臨界溫時,由于氣液兩相界面消失,表面張等于零。但是,對于某些合金,如鑄
、碳鋼、銅及其合金等,其表面張力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即dσdt>0。如圖1所示。
如果因鑄件斷面溫度場較平坦 [圖134(a)],或合金的結晶溫度范圍很寬 [圖134
(b)],鑄件凝固的某一段時間內,其凝固區(qū)域在某時刻貫穿整個鑄件斷面時,則在凝固區(qū)
域里既有已結晶的晶體也有未凝固的液體,這種情況為 “體積凝固方式”,或稱 “糊狀凝固
方式”。
如果合金的結晶溫度范圍較窄 [圖135(a)],或者鑄件斷面的溫度梯度較大 [圖135
圖135 “中間凝固方式”示意圖
(b)],鑄件斷面上的凝固區(qū)域寬度介于前
二者之間時,則屬于 “中間凝固方式”。
凝固區(qū)域的寬度可以根據(jù)凝固動態(tài)曲
線上的 “液相邊界”與 “固相邊界”之間
的縱向距離直接判斷。因此,這個距離的
大小是劃分凝固方式的一個準則。如果兩
條曲線重合在一起———恒溫下結晶的金屬,
或者其間距很小,則趨向于逐層凝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