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MIDI教室的產(chǎn)生背景
MIDI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的加州音樂人,Dave Smith。四十年前,音樂人沒法同時操縱多個樂器,因為當時各種樂器是不可連接的。需要左右手同時彈奏兩個鍵盤。此后,合成器制造商Dave Smith,說服了唱片商采用了一種叫做“樂器數(shù)字接口”的通用格式,這種格式能夠讓合成器受到外部鍵盤信號控制,可以由唱片商的競爭對手制作,甚至直接從電腦輸出。使運算速度足夠快的電腦處理音符采樣,并能同時控制多個鍵盤和鼓機。
隨著這種全新定義的制作方式,舞曲這種新的音樂類型誕生了。
臺能夠兼容MIDI格式的是一個由Dave Smith制作、叫做Prophet-900的合成器。它在1982年12月退出市場。 在當時的青少年玩家中流行的Atari以及Commodore64型計算機也能通過一個5針的線纜控制另一端的MIDI樂器。
MIDI教室——MIDI的標準
通常一個標準的MIDI有16個通道,GM標準里的通道是專為打擊樂設(shè)定的。
早期的MIDI設(shè)備除了都能接受MIDI信號之外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尤其是在音色排列的方式上更是“隨心所欲”的。也就是說您在這臺琴上制作完成的音樂拿到另一臺不同型號的琴上播放時會變得面目全非,小提琴可能會變成小號,長笛可能會變成吉他,鋼琴可能會變成大鼓……這對于音樂人士的工作并不會產(chǎn)生太大的影響,畢竟他們制作一次灌成唱片也就完事兒了,但是對于音樂愛好者之間的交流,尤其是多媒體的發(fā)展卻極為不利。
MIDI教室——MIDI的適應范圍
MIDI所適應的范圍只是電聲樂曲或模擬其他樂器的樂曲。MIDI技術(shù)的產(chǎn)生與應用,大大降低了樂曲的創(chuàng)作成本,節(jié)省了大量樂隊演奏員的各項開支,縮短了在錄音棚的工作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整臺電視文藝晚會的作曲、配器、錄音,只需要一位音樂編導、一位錄音師即可將器樂作(編)曲、配器、演奏,錄音工作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