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全斷面出漿注漿管施工順序
全斷面出漿注漿管施工順序:
①清理掉基面上的水泥殘渣和附著的浮土等。
②用大力鉗剪下合適長度的 IT 管,按照圖紙要求每段回路為 4m。
③把外層織物理順,用力套入藍色喇叭接口,可以試一下抗拉性能,并確認已經(jīng)插入到底。
④在喇叭的另一端套上 PVC 增強注漿管。
⑤按照施工縫的方向布置 IT 管,IT 管距離背水面 150mm 安裝。注意綠色的 IT 管本身不能露出將要澆筑的混凝土體,同時確保 PVC 管暴露在混凝土體外,以便將來注漿。
⑥每隔一段距離用水泥釘固定夾或鐵絲固定,2 個固定點之間的距離應 ≤30cm。相鄰兩個回路,IT 管的末端須重疊至少10cm。
⑦把暴露在外的 PVC 管安裝在注漿接口盒內(nèi),以方便日后注漿使用。
注漿管的定位、安裝_新聞中心
注漿管的定位、安裝
1、使用專用塑料卡子將注漿管固定在平整的基面上,固定間距宜為20~30cm;固定點沿注漿管兩側(cè)交錯設置,確保注漿管與混凝土主體結構固定可靠。
2、對超過5m施工長度,單獨使用注漿管作為施工縫防水措施時,相鄰分段交叉搭接,其搭接長度不小于5cm;注漿管與止水膠配合使用時,相鄰分段注漿管無需搭接,但其末端間距不大于25cm。
3、注漿管的轉(zhuǎn)彎半徑不宜小于15cm,轉(zhuǎn)彎部位應平緩,不得出現(xiàn)折角;
4、注漿管必須與基層密貼設置,任何部位不得懸空; 注漿管上覆蓋的混凝土厚度不得小于50mm;
5、注漿導管與施工縫間隔20~30cm高出引出;引出端應設置在方便的,易于接近的位置;注漿導管埋入混凝土內(nèi)的部分至少應有一處與結構鋼筋綁扎牢固。
6、注漿管安裝完畢后,一旦出現(xiàn)破損部位,應將破損部位割除,在割除部位兩端重新安裝注漿導管;在割除部位設置已經(jīng)安裝好注漿導管的注漿管,并與兩端原有注漿管進行搭接,有效搭接長度不小于2~3cm(即出漿段長度)。
7、注漿管安裝完畢后,后續(xù)工程中應注意對成品進行保護,避免對注漿管的破壞;在注漿管附近綁扎或焊接鋼筋作業(yè)時,應采用臨時遮擋措施對注漿管進行保護。
注漿管全部布設完成后,開始進行注漿作業(yè)
注漿管全部布設完成后,開始進行注漿作業(yè)。采用TSS型注漿管配套設備,采用雙液注漿泵,采取后退式分段注漿工藝進行注漿作業(yè)。
后退式分段注漿工藝:將帶有止?jié){塞的芯管和頂管連接后插入到注漿管相應位置,順時針旋轉(zhuǎn)芯管上的法蘭盤,使止?jié){塞膨脹,以達到止?jié){效果。連接注漿管路,采用雙液注漿泵向孔內(nèi)注漿,每次注漿段長選擇為0.6m,即段注漿完成后,反時針旋轉(zhuǎn)芯管上的法蘭盤,使止?jié){塞恢復到原狀,將芯管后退0.6m,進行第二段注漿,如此下去,直至將整個注漿段完成。 后退式分段注漿要特別注意止?jié){塞的損壞程度,施工過程中若發(fā)現(xiàn)止?jié){塞存在問題,應立即更換,以免引起注漿管堵塞,造成芯管無法拔出,影響正常施工。
注漿結束后,應對注漿效果進行檢查評定,注漿效果未達到要求,不得進行開挖施工。在施工過程中若出現(xiàn)局部涌水、涌砂應立即封閉,補充注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