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西周青銅鳥尊
青銅鳥尊高39厘米,長30.5厘米,寬17.5厘米。整個鳥尊以鳳鳥回眸為主體造型,頭微昂,高冠直立。禽體豐滿,兩翼上卷。在鳳鳥的背上,一只小鳥靜靜相依,并且成為鳥尊器蓋上的捉手。鳳尾下設(shè)一象首,象鼻內(nèi)卷上揚,與雙腿形成穩(wěn)定的三點支撐,全身布滿紋飾。造型寫實、生動,構(gòu)思奇特、巧妙。鳥尊的腹底鑄有銘文。
我國古代的青銅器中,整體以動物為造型的青銅器雖然在數(shù)量上不算很多,卻是精品迭出,尤其是鳥型器皿,可稱得上青銅文化的藝術(shù)奇葩。殷商時期常見的是鸮鳥形象,到了兩周,中原和秦、楚隨處可見到鶴形象,秦、漢文化常見雁形象,而晉文化則明顯偏好于美麗的鳳鳥類和兇悍的鷙鳥類,以高超精湛的設(shè)計水準和美輪美奐的造型紋飾將鳥尊這種青銅藝術(shù)推向了很好的方向
明代洪武牡丹紋釉里紅玉壺春瓶
燒制且品相皆良好如此玉壺春瓶者,卻如吉光片羽。釉里紅瓷器以其珍罕程度及華美之態(tài)而著稱于世,但除此之外尚有一個原因。自古以來,中國人均視紅色為吉祥喜慶之象征。據(jù)《大明會典》記載,12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皇上詔令,宮廷祭祀所用的金屬器物概由瓷器代替。當時,每個祭壇皆有其特定的顏色,而代表朝日壇的正是赤色。雖然如此,由于銅紅瓷器制作困難,成品率低,因此其生產(chǎn)制作在中國的陶瓷史曾數(shù)度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