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土地公是古代中國傳說中掌管一方土地的仙,住在地下,是仙中級別蕞低的。俗話說“別拿土地公不當(dāng)仙”。在漢族民間土地神的形象千姿百態(tài),性格各異。作為地方保護(hù)神,流行于全國各地,舊時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神的現(xiàn)象存在。
城隍爺中國大部分城市都有城隍廟。城隍作為漢民族宗1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dāng),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hù)城池之神。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hù)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hù)城內(nèi)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hù)城河。主管當(dāng)?shù)厮导惨呒瓣幩尽?
土地神像的供奉
1、找一尊看了又歡喜心的土地神像,找高人開光(或者到高人處卦杯詢問哪尊土地公肯跟你回去)
2、請好后,用紅紙封上土地公的眼睛帶回去,回到家,上好香,揭開封印。(一般選擇放在房門旁邊,或者廚房等的地上。若放在佛堂,記得要放在比佛菩薩低的地方,單獨要買個佛龕供奉)
3、每天供奉1杯白酒,日日換酒。
4、供奉鮮花,日日換水,花不新鮮后就換掉。
5、供奉1瓶白酒,各種餅干零食,初一、十五換一次。(供奉完的東西分給朋友們吃,人緣會很好。)
6、日日上香。
7、每日持咒:南無三滿多。母哆南。嗡。都魯。都魯。地尾。(108遍——安土地真言)
關(guān)于土地公的祭祀小知識
土地公生:農(nóng)歷二月二日(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
土地公得道升1天日:農(nóng)歷八月十五
《諸羅縣志》:“中秋祀當(dāng)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訪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為之社戲”,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xiàn)今之祭儀應(yīng)為舊有社祭習(xí)俗之變。
作牙:“作牙”,習(xí)俗上舊歷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祭拜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祃”。
掃墓:民間認(rèn)為后土乃墓園之守護(hù),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后土,答謝其看守墳?zāi)怪羷凇?br />
明代石雕佛像有哪些特征
陳氏石雕佛像廠家為大家介紹明代石雕佛像有哪些特征:
1.明代石雕佛像的面相豐潤,細(xì)眉長目,高鼻,薄唇,額頭較寬,大耳下垂。石雕佛像表情莊重而不失柔和。
2.石雕佛像身材比較勻稱協(xié)調(diào),衣著輕薄貼身,線條流動柔和,衣褶轉(zhuǎn)折自若。
3.石雕佛像的肩寬腰細(xì),袒露上身,身資婀娜,呈S型,瓔珞,佩飾精密繁復(fù)。
4.石雕佛像的寶冠葉片作鏤空狀,正中葉片呈彎月形,為明代特點。
5.石雕佛像的臺座為束腰式仰覆蓮座,造型寬大,蓮瓣寬肥,呈一周對稱分布,具典型時代特征。
6.細(xì)部表現(xiàn)較充分,衣服邊緣刻細(xì)碎的花紋,晚期造像常用手法。
7.仰覆蓮座,邊緣連珠紋一周,蓮瓣圓潤,底沿外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
8.石雕佛像有金水成色足,黃中泛紅,為明代標(biāo)準(zhǔn)色。
9.石雕佛像的衣紋流暢,生動曲折,腿部裝飾略呈橢圓形群褶,是明代造像的手法。
10.石雕佛像的甲衣及絆甲絲絳均較寫實生動,這是明代造像的普遍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