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樹日常管理:要經(jīng)常松土、除草、澆水,保持床面濕潤,秋末落葉后大部分苗木可高達2m,地徑粗在2cm左右。欒樹移植:芽苗移栽能促使苗木根系發(fā)達,一年生苗高50~70cm。將苗子掘起分級,每年春移植,移植前將根稍剪短一些,移植結束后從根莖處截去苗干,即從地表處平茬,隨即澆透水。發(fā)芽后要經(jīng)常抹芽,只留強壯的一芽培養(yǎng)成主干。生長期經(jīng)常松土、鋤草、澆水、追肥,秋季就可養(yǎng)成通直的樹干。

欒樹一般采用大田育苗。播種地要求土壤疏松透氣,整地要平整、精細,對干旱少雨地區(qū),播種前宜灌好底水。隨著苗木的生長,要逐步加大施肥量,以滿足苗木生長對養(yǎng)分的需求。欒樹種子的發(fā)芽率較低,用種量宜大,一般每平方米需50~100克。春季3月播種,取出種子直接播種。在選擇好的地塊上施基肥,撒顆粒劑或鋅硫磷顆粒劑每畝3000克至4000克用于殺蟲。采用闊幅條播,既利于幼苗通風透光,又便于管理。干藏的種子播種前45天左右,采用闊幅條播。播種后,覆一層1~2cm厚的疏松細碎土,防止種子干燥失水或受鳥獸危害。隨即用小水澆一次,然后用草、秸稈等材料覆蓋,以提高地溫,保持土壤水分,防止雜草滋長和土壤板結,約20天后苗出齊,撤去稻草。

欒樹系大型觀花、觀果綠化植物(Koelreuteria paniculata),又名:木欒、欒華等,無患子科、欒樹屬植物。觀賞特性欒樹春季觀葉、夏季觀花,秋冬觀果,已大量將它作為庭蔭樹、行道樹及園景樹,同時也作為居民區(qū)、工廠區(qū)及村旁綠化樹種。為落葉高大喬木,樹高可達三十米;樹皮厚,灰褐色至灰黑色,老時縱裂;皮孔小,灰至暗褐色;小枝具疣點,與葉軸、葉柄均被皺曲的短柔毛或。
在我國,欒樹通常被稱為南欒和北欒,南欒又稱黃山欒樹,生長于長江流域的中下游地區(qū),尤以安徽黃山地區(qū)為典型。北欒習慣稱北京欒樹,分布于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海河流域,以北京、河北地區(qū)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