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因為寺廟觀音菩薩銅雕普遍地受到廣泛歡迎,中國民間也就出現(xiàn)了以觀音菩薩為題材的小說,有名的便是一部《觀音得道》又名《大香山》的傳奇小說。這部小說的內(nèi)容是,有一位妙莊王,生了三位公主,大公主愛文才,招了一個文駙馬,二公主愛武才,招了一個武駙馬,公主妙善愛修行學佛,仁孝貞潔,慈悲愛物,舍己為人,后來在大香山成了正果。這個故事并不為正統(tǒng)典籍所載,也不被所承認。妙善的傳說早可追溯到唐代道宣律師《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其中提到他曾經(jīng)聽說觀音過去是妙善公主。
寺廟觀音菩薩銅雕行大悲,也教眾生修大悲。他在大悲行中自利利他,積集無量功德而得究竟解脫。若至誠奉行菩薩言說,能解脫現(xiàn)生苦惱,獲得人生應有福樂。若累世修大悲行可成就菩薩的無邊功德。 觀世音菩薩的大悲法門,是不可思議的?!度A嚴經(jīng)》中善財童子請教觀世音菩薩如何修學菩薩行,觀世音菩薩對他說:在無量法門中,我修學了大悲行解脫門。起初我漸漸的學行大悲,經(jīng)過長久學習后,終於深入大悲法門廣度眾生,成就無邊的清凈功德,而得無上解脫。善財!我行大悲的一貫目的,在于解除一切眾生的苦痛,救護他,使他們免除怖畏。
寺廟觀音菩薩銅雕告誡眾生,欲得菩薩護念,應修學菩薩的大悲法門。行大悲者凡見人類的苦痛,能平等予以同情,愿拔除其苦;再能平等同情一切眾生,即是菩薩的悲心。寺廟觀音菩薩銅雕認為悲心是每一眾生本來具有的,但眾生心境狹隘,不能擴大同情成為大悲心。眾生被煩惱所惑,被情見所圍,不能現(xiàn)起平等悲心。常人以為自己與親屬朋友才有關系,根據(jù)佛法的緣起義說,人與人甚至與他道的眾生,無始以來都曾有過密切關系。能作如是觀,自能同情一切眾生,成為平等的悲心。
寺廟觀音菩薩銅雕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是四大菩薩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經(jīng)常手持凈瓶楊柳,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災難。在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便前往救度,所以稱觀世音。又經(jīng)典記載"若有眾生多于,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嗔。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寺廟觀音菩薩銅雕" 他是西方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并稱“西方三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