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鶴慶到清代才流傳下來地方志,所以,見于地方志的鶴慶造紙業(yè)也遲至清代才開始有記載,如清《鶴慶州志. 物產(chǎn)》記載,當時鶴慶生產(chǎn)“白紙、草紙、錫箔紙”。這與今天鶴慶手工紙的種類是一致的。民國9 年(1920 年)《鶴慶勸學所造報地志資料》(抄本) 記載說:“鶴屬工業(yè)大宗草紙、棉紙二種,產(chǎn)地在靈地坡、龍珠、厚本阱等處,以竹麻、柘皮( 即構(gòu)皮) 為原料,用途甚廣,銷迤西一帶。53米,用很細的竹子織成,外面圍竹框,竹框上有邊柱,抄紙時可壓緊紙簾。每年生產(chǎn)草紙三千馱,棉紙一千余馱?!边@是民國初鶴慶手工紙的生產(chǎn)情況。



明代的宋應(yīng)星在《天工開物》中說,構(gòu)皮紙也稱為“綿紙”,可見這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通常的稱呼。然而,由于白族制造的構(gòu)皮紙較白,其特征很明顯。所以,鶴慶“白棉紙”與一般的“綿紙”又可區(qū)別開來。南詔時稱構(gòu)樹為柘樹,并大量栽培,唐樊綽《云南志》卷7說:“蠻地無桑,悉養(yǎng)柘,村邑人家柘林多者數(shù)頃,聳干數(shù)丈。80 年代以后,由于書畫用紙很少了,白棉紙主要作為祭祀用的錢紙,對質(zhì)量要求不高, 此時在抄紙前則可摻入舊紙,即把舊紙舂細,放入撈槽中,與新的構(gòu)皮紙料混合,攪拌均勻即可抄紙,這道舂細工序一般是婦女做。當然,若對質(zhì)量特別是紙的物理強度有要求,就不摻舊紙。






折疊原文翻譯剝?nèi)¤鷺淦な窃诖耗┫某踹M行。如果樹齡已老的,就在接近根部的地方將它砍掉,再用土蓋上,第二年又會生長出新樹枝,它的皮會更好。制造皮紙,用楮樹皮六十斤,嫩竹麻四十斤,一起放在池塘里漂浸,然后再涂上石灰漿,放到鍋里煮爛。近來又出現(xiàn)了比較經(jīng)濟的辦法,就是用十分之七的樹皮和竹麻原料,用十分之三的隔年稻草制造,如果紙汁下的得當?shù)脑?,紙質(zhì)也會很潔白。堅固的皮紙,扯斷縱紋就像絲綿一樣,因此又叫做綿紙,要想把它橫向扯斷更不容易。其中的一種叫做欞紗紙,這種紙是江西廣信郡造的,長約七尺多,寬約四尺多。10)加藥經(jīng)過沖碓后紙料纖維已經(jīng)非常均勻,此時可放到撈槽中,加清水調(diào)稀,并把殘余灶灰完全洗去,再加沙松樹根汁作為紙藥,每抄2把紙(700張)用5桶沙松樹根。染成各種顏色是先將色料放進抄紙槽內(nèi)而不是做成紙后才染成的。其次是連四紙,其中潔白的叫做紅上紙。還有名為皮紙而實際上是用竹子與稻草摻和制成的紙,叫做揭帖呈文紙。
拷貝紙纖薄且透,覆在篆刻作品上能清楚的看到印跡的輪廓和線條;
用鉛筆將漢印的線條依樣描出,白文可用“雙鉤法”(如圖);
描得越詳細越好,有利于下一步的填墨;
用毛筆將空心處填上墨,所用墨汁一定要濃,有利于下一步的水印上石;
不到位的地方還可以進行適當?shù)男揎棧?
用傳統(tǒng)的水印上石方法將印稿渡到印面(印面磨平后方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