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扒渣機保養(yǎng)方法介紹:
1.扒渣機使用前,必須把液壓油加到油箱五分之四以上,液壓油次要在扒渣機工作100小時后更換,第二次更換不能超過使用450小時,以后至少每年更換一次液壓油。液壓油濾芯應同時更換,保證油箱的清潔程度。
2.應保持扒渣機的完整與清潔,經常檢查扒渣機各部位的螺栓、螺母、螺釘?shù)?,如果發(fā)現(xiàn)松動要及時擰緊。
3.每天保證兩遍向各個活動部位的油嘴打黃油,直到黃油從活動部位的縫隙中溢出為止;應保證三天一次向各方向連接軸、轉軸、軸承等潤滑部位加注潤滑油或鈣基油脂,保證其潤滑度及防止氧化。
4.定期檢查各油管是否有彎折和扭曲甚至破損的地方,發(fā)現(xiàn)后要立即更換,以防影響管路暢通從而使機器不能正常工作;檢查各個液壓元件的密封件是否損壞變形影響其密封效果,若發(fā)現(xiàn),應及時更換。
5.開機前要檢查電纜、插座、插頭、有無破損,斷路器、接觸器、按鈕、指示燈、轉換開關等電器及其連接線路是否燒損、松脫,并及時進行修復更換。以上元件設備檢查無誤后,才可送電開機工作。
6.扒渣機工作時,不可強行扒裝超過本機輸送能力的料塊到輸送帶上,以免機械超負荷產生故障;工作時禁止電氣設備碰到水,以防漏電;對卡在鏈軌節(jié)中的堅硬物應及時清除,以防損壞履帶。
7.扒渣機工作結束后,應把機器清理干凈,在履帶和刮板鏈上注入廢機油,防止其氧化,可延長履帶和刮板鏈的使用壽命。
8.機器使用半年后,要檢查支重輪、引導輪、鏈輪、鏈軌節(jié)和履帶板,如果磨損嚴重,影響使用要及時更換;扒渣機斗齒磨損后不可再繼續(xù)使用,要及時更換,以免損壞斗齒座。
輪式扒渣機在比較惡劣的工地(比如巖石面)作業(yè)時經常發(fā)生爆胎。由于前輪承擔負載、轉向、驅動功能,且首先接觸地面異物,因而更容易發(fā)生爆胎。家用洗潔精可用來清洗機械零部件,尤其適合清洗橡膠零件,洗后不會發(fā)生溶脹變形。裝載機輪胎自重較大,加上受場地、工具限制,現(xiàn)場更換前輪胎費時費力。下面介紹一種簡易、快速更換輪式扒渣機前輪胎的方法,具體如下:
(1)啟動機器,就近尋找一塊比較平坦開闊的場地,壓下動臂升降桿,利用動臂支承使前輪離地,然后用支架支撐在前橋靠近爆胎的一側,并將后輪楔好(必須與駕駛員密切配合,以免造成人身傷害)。
(2)利用撬杠等等工具,拆卸擋圈及鎖圈然后檢查輪胎襯墊與輪輞外表面是否粘連(輪胎使用時間較長,襯墊與輪輞外表面可發(fā)生粘連)。若發(fā)生可撤掉支撐物,使機器在短距離內慢速往復運行,直至襯墊與輪輞外表面脫離;嚴禁轉向和高速行駛,以免損壞內胎。使用生活用品應急清洗發(fā)動機油底殼或者機體內表面時,如果鐵屑等雜質太多難以洗凈,可以用適量的面團黏取。然后,前輪重新支撐起來。
(3)將內、外胎的相對位置作好標記,以便查找、清除異物和修補輪胎。
(4)利用撬杠等工具,將輪胎從輪輞上拆下。請注意,動作要輕柔配合要默契,避免被輪胎砸傷,并且要保護好氣門嘴。
(5)外胎被釘子等細長異物扎傷后,若表面無明顯創(chuàng)口或創(chuàng)口較小,則此外胎可繼續(xù)使用(因為裝載機輪胎屬低壓胎,且運行速度比較慢);若創(chuàng)口較大,則必須進行修補(因為機器運行時,輪胎受擠壓磨擦,時間一長就會損壞內胎,甚至創(chuàng)口越來越大、內胎突出,造成輪胎報廢)。給輪胎充、放氣時,若用力不當,或經長期使用后氣門芯的螺紋下部折斷在氣門嘴內,而斷頭部分較難取出時,可取一根自行車輻條,將其帶螺紋一端強行向斷芯的氣門嘴內擰入,使輻條螺紋攻入斷芯內,而后用力拔出輻條,即可將殘留在氣門嘴內的斷芯取出。
(6)若是新內胎,必須將氣門嘴底部的螺栓擰緊,以防漏氣;然后將外胎內腔的異物清除,并撒入適當?shù)幕郏磕ň鶆?。為了使襯墊與內、外胎貼緊,在裝入內胎后應給內胎適當充氣,再塞入襯墊。
(7)將輪胎裝到輪輞上,裝上鎖圈、擋圈;安裝過程中要保護好氣門嘴。
(8)用車載空壓機給輪胎充氣。
(9)壓下動臂升降桿,取出支架;至此換胎完畢,整個過程大約需要50分鐘。
更換后輪胎時,則需要另一臺扒渣機或者其他起重設備輔助,將后輪胎支撐起來,其他程序則與更換前輪胎相同。
一臺挖渣機在工作過程中出現(xiàn)了整機動作緩慢、工作無力的故障現(xiàn)象。故障原因是:液壓泵磨損、伺服調節(jié)機構卡滯、向系統(tǒng)提供的液壓油流量不足、主安全閥故障、發(fā)動機輸出功率不足、先導系統(tǒng)壓力不足等。
在故障檢查過程中,無論空載還是作業(yè),發(fā)動機轉速正常、無冒黑煙現(xiàn)象;主系統(tǒng)的壓力和流量在標定范圍之內。分析故障重點在主安全閥和液壓泵。
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先調主安全閥,無明顯改善;但潤滑系統(tǒng)和密封都較復雜,工程機械的變速器除特殊情況(例如變速器中高速齒輪線速度超過18m/s)外,一般不采用壓力強制潤滑。其次分解、清洗主安全閥,發(fā)現(xiàn)主安全閥零件無明顯磨損、彈簧無折斷,重新裝配調整后故障依舊;后更換了一個新的主安全閥,但也無任何改善,系統(tǒng)壓力依然在18-24Mpa之間(標定壓力為30Mpa);檢查液壓油及濾芯均屬正常,并認為液壓泵故障的可能性較小。修理人員在檢查試機過程中,無意將停機制動手柄放在制動位置,該故障現(xiàn)象徹底消失。
根據停機制動閥的原理分析,故障主要是停機制動閥調整不到位。制動解除時,停機制動閥閥桿不到位使先導油一部分流進停機制動缸,一部分經停機制動閥流回油箱,而造成先導系統(tǒng)壓力不足。操作人員要熟悉本機的工作原理和結構,堅持定期保養(yǎng),發(fā)現(xiàn)故障及時排除,禁止機車帶病工作。這又使在操作過程中分配閥閥桿不到位,對主系統(tǒng)流量起節(jié)流或泄漏作用,因此出現(xiàn)整機工作無力、動力緩慢的故障現(xiàn)象。拆卸停機制動閥,發(fā)現(xiàn)其推桿調整螺栓松動,推桿長度縮短,調整后故障現(xiàn)象徹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