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輪轂電機技術又稱車輪內裝電機技術,它的更大特點就是將動力、傳動和制動裝置都整合到輪轂內,因此將電動車輛的機械部分大大簡化。輪轂電機技術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00年,保時捷就首先制造出了前輪裝備輪轂電機的電動汽車,在20世紀70年代,這一技術在礦山運輸車等領域得到應用。汽車輪胎充滿氣后,輪胎外沿會與輪轂凸緣緊密貼合,防止輪胎內的氣體泄漏。而對于乘用車所用的輪轂電機,日系廠商對于此項技術研發(fā)開展較早,目前有地位,包括通用、豐田在內的國際汽車巨頭也都對該技術有所涉足。目前國內也有自主品牌汽車廠商開始研發(fā)此項技術,在2011年上海車展展出的瑞麒X1增程電動車就采用了輪轂電機技術。
增大簧下質量和輪轂的轉動慣量,對車輛的操控有所影響。對于普通民用車輛來說,常常用一些相對輕質的材料比如鋁合金來制作懸掛的部件,以減輕簧下質量,提升懸掛的響應速度。鑄造輪轂:鑄造輪轂是將液態(tài)的金屬注入到模具中,再冷卻成型,這種輪轂的特點是價格便宜,密度較低,強度一般,散熱較差,并且重量較大。可是輪轂電機恰好較大幅度地增大了簧下質量,同時也增加了輪轂的轉動慣量,這對于車輛的操控性能是不利的。不過考慮到電動車型大多限于代步而非追求動力性能,這一點尚不是更大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