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溫室間距是指前一棟溫室的后墻和緊鄰的后一棟溫室棚前口之間的距離。為了避免溫室之間的相互遮陰,應當合理預留溫室間距,合理的間距是溫室高度,即脊高的2.5倍,一般為8-10米。為避免遮陰,通常將田表面溫棚后墻之間的距離控制在21-23米。
在建設日光溫室時,一定要正確掌握上述參數(shù),并且還要考慮到所用材料的承重性以及材料性價比,這樣創(chuàng)建的溫室才能牢固耐用、經濟實惠。無后屋面拱圓形日光溫室:無后屋面溫室一般是利用丘陵、山坡、河岸、堤壩等地形或墻壁的南側,拱架直接固定在這些地形或墻壁的一定位置上,可以是竹木結構,也可以是鋼筋結構。根據往年的建設經驗來看,應當遵循經濟實惠、采光合理、經久耐用、便于操作的基本原則,以保溫效果好、抗風雪雨災能力強為目的,建造有立柱雙后屋面結構的日光溫室。
日光溫室的透光率一般在60%~80%以上,室內外氣溫差可保持在21~25攝氏度以上。
一方面太陽輻射是維持日光溫室溫度或保持熱量平衡的重要的能量來源;另一方面,太陽輻射又是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光源。
北方傳統(tǒng)的日光溫室在設計和建造中由于主要重視冬季保溫,而對夏季的降溫關注較少或根本就沒有考慮,隨著近年來設施農業(yè)的大力發(fā)展,日光溫室跨度、高度和空間尺寸的不斷加大,一些環(huán)境控制裝備也開始在日光溫室中嘗試使用,如通常在連棟溫室中使用的濕簾風機降溫系統(tǒng)在日光溫室中已經開始使用,這對提高日光溫室周年利用起到了很大作用。太陽能日光溫室:白天將冷水由儲熱罐輸送到太陽能集熱管中,通過光照使其加熱到50~60攝氏度后返回到儲熱罐中,最終使儲熱罐中的水全部加熱,夜間再由儲熱罐中送到風機盤管處,通過風機旋轉增加溫室內溫度。
由于以前建造的日光溫室長度一般都在50米左右,按照濕簾、風機之間30米至50米的安裝范圍要求,分別將濕簾和風機安裝在日光溫室的東、西兩側山墻上,溫室一側山墻進風、另一側山墻排風,實現(xiàn)室內的縱向通風,排除室內熱量。
日光溫室近年來得到世界設施園藝專家的廣泛關注,加拿大、日本等國開始研究符合本國的日光溫室。然而結構不合理、機械化程度低、環(huán)境調控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等問題造成日光溫室長期在徘徊和質疑聲中發(fā)展。專家認為,日光溫室是帶有我國民族符號的“聰明溫室”,是中國對世界溫室領域的重要貢獻,我國必須堅持發(fā)展日光溫室。輔助照明系統(tǒng)一般在冬季應用較多,主要是為了適時地給予光照,以保證作物每日對光照的需要,從而提高作物的生產產量。但要改善日光溫室生產中作物“忍凍挨餓”的局面,必須改變目前的日光溫室設計思路。新的日光溫室設計應采取主動采光蓄熱的思路,大膽改革傳統(tǒng)方式,走節(jié)能、可控的道路。
日光溫室肥水管理標準:
首先,用戶需要理解的是不同的溫室作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需要量和種類存在差異。用戶應該根據所栽種的作物選擇合適的肥料。同時還要注意作物對水量要求的差異進行合理的肥水供給?! ?
第二,即使對于同一作物,可能會因為作物生長時期的不同,對肥水的需要量也不同。比如說,在一般的果蔬開花前,要減少肥水的供給,一方面可以減少肥料的施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果蔬沒有意義的植株生長。新材料鋼渣混凝土的導熱系數(shù)和蓄熱系數(shù)都介于加氣混凝土和紅磚之間,比紅磚更適合做保溫材料,而比加氣混凝土更適合做蓄熱材料。而在開花后,果蔬開始結果時,要增加肥水的供給,以促進果實的生長,提高果蔬的產量。
第三,做到肥水管理與溫度、濕度、光照的調節(jié)同步。日光溫室作物的生長狀況不僅僅只受到肥水的影響,溫度、濕度和光照同樣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對于日光溫室作物的生長來說,只有各方面都達到好的狀態(tài),才能更好的促進作物的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