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艾灸產(chǎn)生于中國古代,因為它的作用機理和針療有相近之處,并且與針療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在進行艾灸的過程中有一些事項需要注意,
1.要專心致志,因為扎穴位的時候如果注意力分散,沒有扎到穴位,會傷到皮肉。
2.要防止,化膿灸或因施灸不當(dāng),局部可能起瘡,產(chǎn)生灸瘡,不要把瘡搞破,如果已經(jīng)破潰,要及時使用藥。
3.注意施針的時間,有些病證注意施灸時間,如癥要在臨睡前施灸。不要飯前空腹時和在飯后立即施灸。注意到這些,可以減少你在進行艾灸過程中的一些不必要的傷害。
艾灸要注意哪些事項
艾灸不可過量,一般一周3次左右,一次不超過3個部位,每個部位20分鐘即可。
多次艾灸過后可能出現(xiàn)口干、咽干、咽痛、眼癢、流淚、鼻干、流涕等上火癥狀,或、嗜睡、等癥狀。上述癥狀多較輕微,部分癥狀可能為灸療起效的反應(yīng),多不必處理,休息1~2天后可自行緩解。
艾灸后可多喝溫水,在施灸過程中注意房間的通風(fēng)及保暖,選用陳艾,以減少艾煙及其揮發(fā)物的含量。
艾灸是居家保健中便于操作且副作用小的可靠方法,其灸量、灸材、灸法多有講究,應(yīng)循序漸進,以身體舒適為度,切不可急于求成,造成艾灸傷害。
若疾病較嚴重或發(fā)生病情變化,切不可,盡早前往。
艾灸后體內(nèi)的正氣和病邪之氣交戰(zhàn),人體會表現(xiàn)為各種各樣的反應(yīng),稱之為排病反應(yīng)。我在給的過程中,常聽他們提出關(guān)于排病反應(yīng)的疑問。比如有的患者治,出現(xiàn)、情緒起伏、愛生氣等反應(yīng);有的患者治,結(jié)果全身發(fā)冷,又打噴嚏又流鼻涕的,好像是感冒了。病邪不會老老實實等著正氣把他們消滅,它們會在經(jīng)絡(luò)里到處跑,所以治這兒的病,病邪可能在那里跑出來。這是病邪找到了一個出口,我們看不見的“病”從那里被排出來了。其實排病反應(yīng)就是病邪在別處找到了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