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武術的表演來源
元代停止了歷年的科舉制度(包括文舉與武舉),元代的統(tǒng)治者漢文程度不高,看戲卻很高興,致使原來要考試的文人沒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雜技班、戲班子里面去編寫劇本維持生計。這些人里面,有關漢卿、有寫《西廂記》的王實甫、有寫《趙氏孤兒》的紀君祥、還有馬致遠這么一大群人,加上負責元雜劇武術指導的武人,致使中國戲曲(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迅速成為中國戲?。ㄓ晌膶W、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組成)。其結果是,從元代產(chǎn)生的戲劇,使中國的戲劇快速地趕上了古希臘悲劇、古印度梵劇,而補足了中國戲劇與世界戲劇比較上的失缺;武術套路之鐵砂掌鐵砂掌,顧名思義,是用鐵砂練出來的掌功,屬于硬氣功范疇。
真修習中華武術的人本身明白,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與“武”本身的關系不大,甚至其“舞術”里面有故意顛倒武的原旨所為。?。▌。?,虍豕之斗也。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因為戲曲、戲劇在民間中廣泛傳播,而真正的武術一直之屬于皇室貴胄秘而不傳之技,所以民間難得以窺真武(全貌);及至后來電影藝術對“中國武術”、“中國功夫”的廣泛傳揚,讓套路、表演類的“武術”在一般人當中產(chǎn)生了先入為主的印象,導致現(xiàn)代人對中國武術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頭向左轉,目視左方(練習步驟:參考“沖拳”要求:練習時注意旋臂上架,沉肩,旋臂微屈。
但在民間,一直有修習中國傳統(tǒng)武術的群體,仍然秉持其不獻演、不競技的傳統(tǒng)操守,內(nèi)斂恭肅,在民間廣泛傳揚。
中國武術
中國武術,是修習一門制止侵襲的高度自保技術,它在切實解決安全問題的基礎上,使我們的頭腦得到應變能力的訓練,簡便易行、能夠輕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體素質,防衛(wèi)健身,精進,快樂通融。中國傳統(tǒng)武術不是現(xiàn)代體育運動,不追求高飄帥,不是競賽,不需要奧運精神,而有我們傳統(tǒng)的道德約束;練習基本功,要不斷克服疼痛關,磨練“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常年有恒,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不需要業(yè)外的統(tǒng)一和規(guī)范;傳統(tǒng)武術有我們中華文化幾千年自身發(fā)展的規(guī)律。傳統(tǒng)武術沒有禁忌規(guī)則,只有道德約束。傳統(tǒng)武術練的是力、氣、意、精、神,講究的是個人實戰(zhàn)、技巧和力量的發(fā)揮,以及軍事智慧的應用。傳統(tǒng)武術以戰(zhàn)勝敵人、保存自己為終目的;以武德修養(yǎng)為境界。
基本功和基本動作在訓練中的作用
(1)能加速提高身體素質。基本功和基本動作對發(fā)展身體素質的效果極為明顯,尤其對柔韌、力量、協(xié)調(diào)素質更為有效。如練功中的倒立動作,既能加強運動員兩臂支撐能力和腰背肌肉的收縮能力,以及脊柱的靈活性等,且為學習手翻和迅速掌握有關的動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以上幾項基本功訓練僅僅是武術基本功的一小部分,卻是習武者入門的初級功夫。
(2)極大地培養(yǎng)了運動員的意志品質和克服困難的毅力。由于練功的目的明確,對運動員的身體素質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因而運動員必須有正確的思想支配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在練功中具有持之以恒的頑強意志,嚴格要求自己,充分發(fā)揮自覺性。在這個過程中就培養(yǎng)了運動員的高度自覺性和堅持不懈的品質,并能在一切困難條件和場合下,發(fā)揮正常甚至更高的技術水平。二:攻防,你打我防,我打你防,只要哪一方防不住,哪一方就輸了。
(3)能防止傷害事故,延長運動壽命。在武術訓練中,有些教練員和運動員由于缺乏必要的運動損傷知識,缺乏準備活動或準備活動不充分,往往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損傷,不但損害運動員的健康,而且使高水平的運動員不得不停止訓練和比賽,嚴重地影響了運動水平的提高,并給運動員心理造成極大的影響。而進行嚴格的基本功和基本動作訓練,能使身體的機能得到增強。尤其對各關節(jié)的柔韌性和肌肉的控制能力,以及彈性等都得到了極大程度的加強。在真實的戰(zhàn)斗中,破壞對手的意識、意念及意向,才能達到攻其不備、以弱制強的效果。因而就能積極的預防運動損傷,對有效的延長運動壽命和較長時間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tài)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