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顯微鏡有效放大倍數(shù)的再認識
對顯微鏡有效放大倍數(shù)的再認識顯微鏡的有效放大倍數(shù)(M)與物鏡數(shù)值孔徑(NA)的關系可以表示為:550NA<M<1100NA>,長期以來,顯微鏡使用者一直遵循這一關系式。但是,VanderVoort在其所著《金相學——原理與實踐》一書中指出,上式是在用理想的眼睛觀察具有理想反差物象的條件下推導出的,因此不要當做教條來遵循。實際上,分辨率不僅與物鏡的分辨率有關,而且還與物象的反差有關。此外,照明條件、放大倍數(shù)、物鏡質量,以及觀察條件都會影響物象的反差,因而也會影響分辨率。他指出,為了獲得分辨率,有效放大倍數(shù)應當是條件下的4倍左右,即M≈2200NA;同時,使用4000×或更高放大倍數(shù)的顯微照片也是完全合理的。
長工作距離物鏡有些顯微鏡生產廠商
長工作距離物鏡 有些顯微鏡生產廠商還推出一些工作距離較長的物鏡,這是為了適應生產檢驗或特殊需要(例如高溫臺)而設計的。通常情況下,物鏡的放大倍數(shù)越高,工作距離(即物象聚焦時,物鏡接物透鏡與試樣之間的距離)越短,為了避免物鏡因工作中不慎觸及試樣或受熱而損壞,于是就設計了這種特殊物鏡。 浸蝕 拋光后的試樣在金相顯微鏡下觀察,只能看到光亮的磨面,如果有劃痕、水跡或材料中的非金屬夾雜物、石墨以及裂紋等也可以看出來,但是要分析金相組織還必須進行浸蝕。 浸蝕的方法有多種,的是化學浸蝕法,利用浸蝕劑對試樣的化學溶解和電化學浸蝕作用將組織顯露出來。 經檢查后合格的試樣可以放在浸蝕劑中,拋光面朝上,不斷觀察表面顏色的變化。這是浸蝕法。也可以用沾有浸蝕劑的棉花輕輕擦拭拋光面,觀察表面顏色的變化。此為擦蝕法。待試樣表面被浸蝕得略顯灰暗時即刻取出,用流動水沖洗后在浸蝕面上滴些酒精,再用濾紙吸去過多的水和酒精,迅速用吹風機吹干,完成整個制備試樣的過程。
金相試樣選取合適、有代表性的
選取金相試樣 選取合適、有代表性的金相試樣是金相分析研 究中至關重要的一步。一種是系統(tǒng)取樣,試樣要有代表性。另一種是取樣,即根據(jù)所研究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取樣。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必須了解和熟悉各合號的用途、檢測標準、質量狀況等特點。 對于各牌號樣品的選取,要特別關注其代表性和合格性。為了制作圖片時更有選擇性,通常一個牌號同時選取幾片試樣,而且通常各牌號的同一個金相試樣磨面,在高倍顯微鏡下具有上萬個視場,每個視場的圖像千變萬化,都存在著差異,所以選取制作真正有代表性的圖像還必須在攝制圖像的時候仔細觀測和篩選。對于特色樣品的選取要有針對性。尤其是有缺陷類型的,其樣品的收集必須要在生產檢測中及時和長期的跟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