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有句話叫,離開校門,才是真正教育的開始。大學只是提供一種思維的方式,自我教育的工具,一個人真要跟上時代步伐,需要終身自我教育。而沒有上過大學的人,也許這種工具畢生都很難掌握。
所以,考大學是否有用,這種爭論可以休也。不能老用眼前能否找到工作,掙了多少錢,來評判讀大學是否有意義。大學是全人類精神與文明的搖籃,是否讀過大學,也決定了你被放在哪個籃子里。即便說收入、位置,這些淺表的東西,更不要說思想境界的發(fā)展,都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鷹有時可能比雞飛得低,但雞永遠不可能飛得象鷹那么高。
相信現(xiàn)在有很多在讀書的年輕人的內(nèi)心都會存在這個疑問,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特別是在學校的學生,這種疑問總是會時不時的出現(xiàn)在他們的腦海中,他們認為所學的知識,所讀的書好像和這個社會根本連接不上,用來用去似乎還數(shù)小學時期學的書法為有用,有一種讀書似乎沒有用的感覺。其實讀書從來都不是因為別人,而是為了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很多孩子讀書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我們所讀的書看似和現(xiàn)實社會之間存在隔閡,實際上它們早已融入了你的生活當中、行為習慣當中,只是你并沒有察覺而已?;蛟S我這樣告訴你你會覺得很牽強,但是時間會證明這一切。當然了,讀書注重眼前的利益也無可厚非,畢竟這個社會是比較的現(xiàn)實的,錢雖然不是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課堂教學上,并不一定同學都能保證專注。大伙兒通常是英語課程上搶時間做幾個數(shù)學題,語文課堂上悄悄背好多個英語單詞……高三的課外備考也經(jīng)常是一舉起語文書,就想到也有數(shù)學卷子沒做完;做完幾個數(shù)學題,又悔恨之前的綜合性科沒考過……時間就在那樣的“胡思亂想”中消逝,工作壓力就在這里“猶豫不定”間驟然提升。有同學臨睡時還禁不住憂慮:數(shù)學作業(yè)還沒有做完呢!結(jié)果就是,越學越煩躁不安,越學越倒退,后變?yōu)樽晕曳穸ǎ何彝旰?!那樣不專注的擺動情況會讓一些同學覺得,我勤奮了,為何考試成績就看不到提升呢?我想問一下,你那樣驚慌地學習培訓,怎么可能有實際效果?塑造強勁心里的步,從關鍵點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