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聚氨酯防水涂料,其應用始于50年代。它是由A(多元醇)和B(異酸鹽)兩種組分的材料在現(xiàn)場混合而成,噴涂在結構 層上后即開始發(fā)泡,泡沫中的孔洞呈閉孔狀,從而使涂層兼具防水與保溫的雙重作用。但這種現(xiàn)場發(fā)泡的防水保溫涂料施工條件極為苛刻,如要求混凝土結構層 的溫度不得低于10℃,當結構層為金屬時,溫度應高于15℃;涂料使用前要按規(guī)定加熱,從原料貯罐到噴槍的輸送距離中,需使用帶電阻絲加熱的塑料管,以確 保涂料的溫度;外界濕度不能超過85%;3、嚴禁在4℃以下或雨雪冰凍天氣施工,在涂膜實干前,不得在涂層上其它施工作業(yè),以免破壞防水層,影響防水效果。風速要低于30公里/小時;由于材料具有刺激呼吸道、眼、皮膚等不良作用,施工人員必須帶保護眼鏡、呼吸面罩、穿 僅露眼睛帶有風帽的工作服。
刮涂時只能來回刮1~2次,不能往返多次刮涂,否則將會出現(xiàn)“皮干里不干”現(xiàn)象;
遇有圓、菱形基面,可用橡皮刀進行刮涂;
為了加快施工進度,可采用分條間隔施工,待先批涂層干燥后,再抹后批空白處。分條寬度一般為0.8—1.0m,以便抹壓操作,并與胎體增強材料寬度相一致;
待前一遍涂料完全干燥后方可進行下一遍涂料施工。一般以腳踩不粘腳、不下陷(或下陷能回彈)時才進行下一道涂層施工,干燥時間不宜少于12h。
當涂膜出現(xiàn)氣泡、皺折不平、凹陷、刮痕等情況,應立即進行修補。補好后才能進行下一道涂膜施工。
防水涂料常見施工誤區(qū)
1攪拌不均勻
K11防水漿料的性能與液料、粉料的混合均勻程度存在直接的關系。雖然廠家的說明書和包裝上均規(guī)定了現(xiàn)場攪拌的正確方法,但實際操作過程中,施工人員容易對拌和過程敷衍了事,僅用棍子手動攪和幾下,攪拌不均勻會使防水涂料固化后的涂膜性能大打折扣。
2驗收標準不明確
防水層過薄,會降低整體防水效果,縮短防水層耐用年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德國、英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首先研究、開發(fā)與推廣使用了這種新型防水材料。過厚,將在一定意義上造成浪費。在《屋面工程技術規(guī)范》和《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guī)范》中,K11防水漿料的基本厚度要求為1.5~2.0mm,而部分設計和施工jian控中往往只注意施工遍數(shù)卻忽略涂層終厚度的把關。因此,在防水設計和施工過程中除了表明“幾布幾涂”和單位面積用量外,還應標注涂膜厚度要求,其中以平均厚度作為防水工程的驗收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