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進泥是為了消化池內部的微生物提供營養(yǎng)源,進泥量應根據(jù)池內部的消化溫度、消化時間等因素由運行經驗的確定。顆粒污泥一般呈球形或橢球形,其顏色呈灰黑或褐黑色,肉眼可觀察到顆粒的表面包裹著灰白色的生物膜。實驗研究表明,由絮狀污泥作為種泥的初次啟動時,有機負荷率在0.2~0.4 kgCOD/(kgVSS?d)和污泥負荷率在0.1~0.25kgCOD/(kgVSS?d)時,有利于顆粒污泥的形成。
進泥是為了消化池內部的微生物提供營養(yǎng)源,進泥量應根據(jù)池內部的消化溫度、消化時間等因素由運行經驗的確定。在培養(yǎng)顆粒污泥的基質中COD:N:P=110~200:5:1。而有機廢液的基質可分為偏碳水化合物類和偏蛋白質類。由于不同性質的廢水有不同的pH值,為了保證反應器內pH值的穩(wěn)定,防止酸積累而產生的對產甲1烷菌的抑制,可采用向廢水中添加化學藥品如NaHCO3、Na2CO3、Ca(OH)2等物質。
顆粒污泥的外觀實際上是多種多樣,有呈卵形、球形、絲形等;其平均直徑為1mm,一般為0.1~2mm,大可達3~5mm。影響污泥顆?;囊蛩兀核νA魰r間,是指調節(jié)酸化池的停留時間,一般情況下,水力停留時間越長,預酸化度越高,不同廢水如采用相同的水力停留時間,廢水的預酸化度不同。在培養(yǎng)顆粒污泥的基質中COD:N:P=110~200:5:1。而有機廢液的基質可分為偏碳水化合物類和偏蛋白質類。
在很多情況下,顆粒污泥工藝是處理負荷、有毒污染和沉淀容積有限情況下的廢水處理的工藝,其出水水質要好于一般的傳統(tǒng)活性污泥法。污泥床形成階段:反應器的有機負荷大于5 kgCOD/m3.d。反應器內的污泥濃度逐步增大,顆粒污泥床的高度也相應。顆粒污泥床的形成約需3~4個月。進入厭氧池消化降解廢水的混合液濃度不大于COD 5000mg/L,并按要求控制進水,低的COD負荷為1000mg/L。進液濃度不符合應進行稀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