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新中國成立后到1979年間,受當時經濟、文化環(huán)境的影響,邵耀波轉行從事泥水工。在此期間,邵耀波的兩個兒子邵成梯和邵成 出生。改革開放以后,一次偶然的機會邵耀波又重新踏上了灰塑的道路,到廣州六榕寺繼續(xù)從事灰塑的修復和制作工作。
灰塑是廣東傳統(tǒng)建筑特有的室外裝飾藝術。它以石灰為主要材料,拌上稻草或草紙,經反復錘煉,制成草根灰、紙根灰,并以瓦筒、銅線為支撐物,在施工現場塑造,待干后再涂上礦物顏料而成。
揭陽灰塑是民間工藝美術的重要種類,灰塑主要是以貝灰、紙漿為原材料精雕細琢而成,具有雅俗共賞、色彩豐富、技法簡樸、亦塑亦畫等顯著特點。西山廟面向東北,清代四合院式建筑,面積約六千平方米,分山門、前殿、正殿、偏殿、西山廟-文化休閑--廣東文化院階、香亭、廡廊等部份?;宜茈m具有濃郁潮汕民間民俗傳統(tǒng)藝術風格,但因受其選用材料、制作工序繁雜制約,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下傳承不多,瀕臨消亡。
寺內布有天池一局,獨具匠心,既無走水涵道,又無排水顯溝,而用鵝卵石鋪砌成八卦圖案的池底,從不溢漲雨水,一種難以尋覓的小小草,長年稀落生長在石縫之間,據說可以入藥。墻上詩書壁畫,匾額皆出自名家,脈脈流風,因而聞名遐邇。西山廟西山廟在佛山市順德區(qū)大良鎮(zhèn)縣西路,原名關帝廟,因建在順德縣城西山(鳳山)麓上,群眾習呼為“西山廟”。墨寶“眾薌國”堂匾,是清代貢生郭銅君所書,盛傳當時是用舊衣布捻成團蘸墨汁代筆寫就的,鐵畫銀鉤,蒼勁飄逸,稱之為神來之筆。
崔氏大宗祠又稱山南祠、崔氏始祖祠,位于南海區(qū)沙頭鎮(zhèn)城區(qū)內。宗祠坐北向南,面闊五間、縱深五進,有108個門口,現存有牌樓式的頭進、牌坊及廂房。
崔氏宗祠前后經過了多次維修。1985年的維修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完全按“不改變wen物原狀”的原則進行修繕,破壞了原建筑的形制與原貌。1980年開始,邵耀波的兩個兒子邵成梯和邵成村隨父學習灰塑技藝,先后參與過1981年、1987年、1997年和2002年廣州陳家祠灰塑的修復工作。為恢復“山南祠”以前的原貌,南海區(qū)zheng府特撥款30萬元再次quan面維修,完全按照wen物修繕“不改變wen物原狀”原則,保留瓦面和瓦脊,頭進后座的混凝土梁架、混凝土柱則更換成木梁架、石柱,后加的4條混凝土柱予以拆除,梁架和額枋按原貌直接支撐在磚墻上,剔除地面覆蓋紅色水磨石米,以恢復其歷史原貌和形制。日前,崔氏大宗祠修繕工作已經完畢,將于2004年底與曹氏大宗祠一起驗收。
崔氏乃 本鎮(zhèn)di一大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