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古代科技文明較落后的時代,自然災害無疑是人類難以抵擋的重擊
在古代科技文明較落后的時代,自然災害無疑是人類難以抵擋的重擊,打雷閃電時常會破壞地面的建筑物,那么我們現代又做了哪些措施呢?那就要提到避雷針的發(fā)明,它極大的保護了人類的安全和財產。但是古代人類為了減少打雷閃電帶來的財產損失,也做了極大的努力。其實我國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知道雷擊是可以避免的,他們認為用巨大堅固石頭做成的房子更加牢固也可以避雷。
避雷針到底是如何避雷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對雷電的認識越來越深,在漢代的時候,避雷技術有了質的飛躍,就比如說有學者提出的"鴟尾"避雷法。通常人們在建造房屋時,會在屋脊上由銅鐵所制的形似牛角尖的金屬刺向天空,而中國人自古就喜歡用龍、鳳、魚等圣獸來表達自己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即使小小的避雷裝置也不例外。 那么避雷針到底是如何避雷的?的回答,阿貓還得從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做的那次風箏實驗說起。那是一個陰云密布電閃雷鳴的傍晚,富蘭克林和兒子帶著上面裝有一個金屬桿的風箏來到一塊空曠草地進行實驗。富蘭克林負責舉著風箏,而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跑,等到風箏完全飛到高空中時,突然間傾盆大雨,雷電交加。一道閃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風箏上劃過,此時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鐵絲,立即一股麻木疼痛感蔓延開來,這也成了他是個"觸碰"到雷電的人。
鍍鋅圓鋼避雷帶連接采用單Z字搭接
工藝要點 避雷帶支架在實際施工中用鍍鋅角鋼(L25*3)或鍍鋅扁鋼(-25×3)制作,可采用專用卡子或鋼絲繩夾做卡箍安裝。支架上的固定卡子上口不能與支架角鋼封閉。避雷帶應平正順直,固定點支持件間距均勻、固定可靠,每個支持件應能隨大于49N(5kg)的垂直拉力。 鍍鋅圓鋼避雷帶連接采用單Z字搭接(建議使用自制模具制作),搭接長度為圓鋼直徑的6倍,上下搭接。伸縮補償的半圓面垂直或平行于天面。直線段避雷帶支架間距應均分,間距控制在0.5-1.5m,一般宜確定為1m。 避雷帶應順直、高度一致,平直度每2m檢查段偏差不得大于3/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