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30年代末出現(xiàn)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結(jié)構(gòu)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時出現(xiàn)了肩縫和裝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體了。有人還使較軟的墊肩,謂之“美人肩”。這表明女性開始拋棄以削肩為特征的舊的理想形角。這些裁剪和結(jié)構(gòu)上的改變,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但我們更愿意看到在傳承一份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責(zé)任中,有更多的年輕人能擔(dān)待,能傳承,能堅守,并在弘揚中發(fā)展。上海鴻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鈞先生對此堅信不疑。他本人雖未親身經(jīng)歷了這一過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鴻翔時,還可從老師傅處獲得有關(guān)于此的很多消息。這時旗袍已經(jīng)成熟已經(jīng)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確定的基本形態(tài),只能在長短、肥瘦及裝飾上作些變化。全世界女性們所鐘愛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旗袍為楷模的。
旗袍的裙擺有寬擺、直擺、A字擺、禮服擺、魚尾擺、前短后長、鋸齒擺等。陳好旗袍照裙擺的變化與旗袍腰身的變化有著緊密關(guān)系。清代滿族女子的旗袍不分上下,一件通身,長過腳踝,腰線較高,裙擺又寬又長,遮蓋了女性的曲線美。隨著旗袍腰身的變窄,裙擺也變得平直。清代滿族女子的旗袍不分上下,一件通身,長過腳踝,腰線較高,裙擺又寬又長,遮蓋了女性的曲線美。20世紀初期,旗袍的裙擺悄然發(fā)生了變化,透過老照片和老廣告可以察覺到旗袍的裙擺變短了,鞋子甚至小腿都露在裙擺外面。20世紀20年代,上海流行起一款新式旗袍,類似無袖的馬甲,罩在短襖外,后來長馬甲與小短襖合成一件,長至腿部,大袖口,造型仍是直線型,腰線較低,曲線不明顯,下擺至膝。20世紀30年代初,開始流行短旗袍,下擺稍過膝蓋,裙擺收緊,凸顯出腰部曲線。20世紀30年代中期,來自歐美的高跟鞋開始與旗袍搭配,改變了旗袍的流行風(fēng)尚,裙擺漸漸加長,精巧的高跟鞋更增加了旗袍的美感,使女性身材更顯纖細袖長、動人。隨著旗袍下擺加長,開衩也越來越高。
20世紀30年代后期,一些自省自覺的女子開始提倡低開衩,開衩僅到小腿,裙長也林志玲發(fā)展到了ji致,蓋住了雙腳,裙邊及地,被笑稱“掃地旗袍”。爆發(fā)后,各界女性投身抗1日救亡運動,為了行動方便,裙擺逐漸變短,開衩也逐漸升高。20世紀20年代,上海流行起一款新式旗袍,類似無袖的馬甲,罩在短襖外,后來長馬甲與小短襖合成一件,長至腿部,大袖口,造型仍是直線型,腰線較低,曲線不明顯,下擺至膝。20世紀80年代,無論是在國際時裝舞臺,還是日常工作和生活,旗袍以多變的姿態(tài)展現(xiàn)著女性美,演繹著別樣的東方風(fēng)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