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無論天南海北,在香火旺盛的寺院中,總能看到一尊袒胸露腹、喜笑顏開、手?jǐn)y布袋席地而坐的胖菩薩,他就是彌勒佛。
他在笑什么?為什么笑?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針對彌勒佛肚大過人、笑容滿面這兩個特點(diǎn)大做文章,寫下了不少語言詼諧、飽含哲理的楹聯(lián),點(diǎn)撥人生,給人們留下了有益的啟迪。
北京潭柘寺的彌勒佛兩邊有一副寓意深遠(yuǎn)的楹聯(lián):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此聯(lián)把彌勒佛的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趣味盎然。妙的是作者巧借彌勒佛之像來針砭“天下難容之事”,嘲諷“世間可笑之人”,可謂用心良苦。
浙江鄞州天童寺的鑄銅彌勒佛直銷前有聯(lián)云: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事;笑容可掬,結(jié)成無量歡喜緣。
鑄銅彌勒佛直銷聯(lián)中警示的聯(lián)句令人感嘆,世間萬物蕓蕓眾生,人間情仇悲歡離合,榮華富貴貧窮貴賤,地位官階燈紅酒綠……都付之一笑。彌勒菩薩的塑像就經(jīng)常被塑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dá)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像,常被中國人亂稱為笑佛、歡喜佛、大肚彌勒佛。大肚能容常人難容之事,忍得住心中煩惱,耐得住歲月寂寞,不爭一時之氣,方免百日之憂。忍為高,和為貴,縱然世事如棋變幻,悠悠萬事都不過如此而已。
彌勒菩薩摩訶薩 在中國大乘中的形象共有三個。
一個形象出現(xiàn)在十六國時期,是交腳鑄銅彌勒佛直銷形象。該形象依據(jù)《彌勒上生經(jīng)》,說他本是世間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預(yù)記,上生兜率天,成為登十地成等正覺的菩薩,演說佛法,解救眾生。
一個形象出現(xiàn)在北魏時期,演變?yōu)槎U定式或倚坐式
莫高窟第275窟交腳彌勒(北涼,412~460)佛裝形象。該形象依據(jù)《彌勒下生經(jīng)》,說他將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間,接替釋迦牟尼佛進(jìn)行教化,由菩薩變?yōu)槲磥矸?。此為?biāo)準(zhǔn)佛—相。
一個形象自五始出現(xiàn),五代后梁時期在江浙開始出現(xiàn)以契此和尚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