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實際上鄭振鐸、豐子愷是把"漫畫"一詞再引回了中國。按照題材推理漫畫--以推理為故事主題,通常此類漫畫多為通力合作,有推理故事的原作者及漫畫人物的繪畫者合力完成。不過還有另一種說法,據(jù)《新聞研究資料》的《"漫畫"探源》一文說:1904年2月26日創(chuàng)刊的《警鐘日報》每隔幾天就刊登一幅漫畫,從1904年3月27日起又以"時事漫畫"四個顯著的大字為題,陸續(xù)在第四版連載漫畫。可見我國現(xiàn)代漫畫的產(chǎn)生尚在20世紀初,早的漫畫載體是報紙,而不是文學期刊。
《警鐘日報》使用"漫畫"一詞要比《文學周報》刊載的"子愷漫畫"早21年。以上幾種說法涉及到歷史事實,有待專家們作進一步探討論定,我們先作為一些情況有所了解就可以了。
漫畫的轉(zhuǎn)型期:
1974-1982年,此一階段的主要特色在于漫畫推廣活動的辦理及國際 漫畫文化的交流,前者以臺北市新聞處于1974年舉辦之中國當代漫畫展為例,參與的漫畫家多達八十九人且觀賞民眾亦達十五萬人次。在華語地區(qū)的次文化中又稱H1漫,美國次文化稱為XXX級,日本次文化稱為工1口漫。另中國漫畫學會于1986年接受美國亞洲學會推薦李闡等為期三梯次為期一個月的訪美漫畫交流活動與行政院新聞局于1987年主辦的李表哥及國際漫畫比賽開啟了漫畫家國內(nèi)外交流的先河。值得注意此一時期的漫畫期刊如《漫畫劇 場》《皇冠漫畫周刊》《歡樂漫畫半月刊》《漢堡漫畫》《漫畫捷豹》都以專欄或連環(huán)漫畫的形式提供本土漫畫家非常多的發(fā)表園地。此一時期發(fā)表兒童漫畫的漫畫家主要如邱若山、邱若龍、孫家裕、敖幼祥、麥仁杰、洪德麟、劉興欽、鄭雅鈴、劉宗銘、王金選、王平、王金選皆已嶄露頭角。
美好的成熟期:
(1983年-)此一時期的主要特色包括漫畫的多元化與連環(huán)漫畫的流行、 漫畫理論的研究、漫畫人才的培訓與獎勵及國際觀,而于1998年成立的臺北市立圖書館則首開了公共圖書館以漫畫為館藏特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