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棧橋始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筑,現(xiàn)在是青島的重要標志性建筑物和著1名風景游覽點 。
青島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筑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層八角樓,名'回瀾閣',游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涌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此閣為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覆蓋,24根紅漆柱子支撐,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四周為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設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
一次期間,1914年8月27日,日本第二艦隊到達青島海域,了青島海面。日軍從陸路和水路進攻青島。當時水路方面是從嶗山灣完成登陸,不過終占領青島后,日軍也效仿德軍在棧橋上舉行了閱1兵儀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7]。
1922年12月,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國水兵在此閱1兵,以顯示中國主權的收回。
浮橋的結構形式有兩種:①傳統(tǒng)的形式是在船或浮箱上架梁、再鋪橋面。②舟梁合一的形式,或船只首尾相連,成縱列式,或將舟體緊密排列成帶式。為保持浮橋軸線位置不致偏移,在上、下游需設纜索錨碇。為與兩岸接通,在兩岸需設置過渡梁或跳板。為適應水位漲落,兩岸還應設置升降碼頭或升降棧橋。浮橋可用于人行、公路、鐵路。其構造并不復雜,架拆也方便,但維修費用高。平時可用以應急救災或作為臨時性1交通設施,戰(zhàn)時可用以保障軍1隊迅速通過江河的制式舟橋,為增加其機動性,常用輕金屬制成自行式的。橋北沿岸,辟為"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設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

龍游浮橋南宋·翁卷詩《泊舟龍游》:未得橋開1鎖,去舟難自由。渚禽飛入竹,山葉下隨流。忽見秋風喜,還成早歲愁。臥聞舟子說,明日到衢州。這首詩記敘了行舟衢江夜泊龍游的所見所感。首句提及的橋為浮橋,橫跨古鎮(zhèn)茶圩與今驛前村。浮橋中設有活動橋板,有船舶經過,需移開活動橋板,船過后,恢復原樣,以便行人通過浮橋?!拔吹脴蜷_1鎖”,估計是暮色1降臨,為安全起見,不予放行。泉州浮橋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陸廣造舟為梁,名曰“履坦”,一名“浮橋”。若是白天,貨船經過需交納厘金才能“開1鎖”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