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走人的小型浮橋,可以隨水而上下浮動,感受水面行走的樂趣。過車的中大型浮橋可以配合鋼架,鋼板,實現(xiàn)平穩(wěn)安全的需求。泊盾使用打樁,下錨等手段,將浮橋固定于河上。也可以在特別情況下拆除,并另行安裝回去。海關大樓始建于1992年10月,青島是中國北方的三大海關之一,而且自1997年開始連續(xù)五年監(jiān)管的進出口貨運量名列全國第1一。方便快捷,高經(jīng)濟效益。浮橋湘子橋位于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建于宋乾道7年(1171年),是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齊名的中國四大古橋之一,被譽為“世界1上早的啟閉式橋梁”。

如今,浮橋的兩端橋頭已不見蹤影,只留下中間一截橋身悵然面對正在拓寬的筍江新橋。伴隨著浮橋的斷塌,泉州名景之一“筍江月色”再也無處尋覓,只有幾個殘留的橋孔,在秋風中顧影自憐。900多年前始建的浮橋,又叫筍江橋,長200多米,橋墩15座。然而可喜的是,作為休閑用途的觀賞浮橋現(xiàn)在出現(xiàn)在了柳江上,飛鵝路的車度碼頭、東堤路的濱江一帶,新型的浮橋像彩帶一樣漂在柳江上,令人賞心悅目,為魅力柳州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聽說以前每年中秋夜,乘船到江中,就能看到清源山、紫帽山相連在一起的倒影;而筍江橋下,16個橋孔都倒映著一輪皓月。

柳州浮橋浮橋古時稱為“舟梁”。它用船舟來代替橋墩,故又有“舟橋”之稱,屬于臨時性橋梁。柳州地處柳江中游,江水浮橋穿城而過,將市區(qū)分為南北兩岸,兩岸的交通都依靠舟楫橫渡。泉州浮橋北宋皇佑初年(1049年),泉州郡守陸廣造舟為梁,名曰“履坦”,一名“浮橋”。據(jù)史料記載,清順治十年(1650年),南明晉王李國率兵至柳,為解決軍1需過河的問題,曾搭浮橋于南門下。這是關于柳州浮橋早的文字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