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花圈是利用鮮花、綠葉或人造花制作的禮儀花卉裝飾品,其一般為圓形構(gòu)圖,直徑多為100—130厘米,獻給死者表示哀悼與紀念。此外,在花圈中央空間也常裝飾花朵、綠葉、紗巾、綢帶等。為了便于放置,花圈還常帶有支架,支架上也適當加以點綴。用于祭奠活動的花圈,要披掛挽聯(lián)及安上“奠”字。花圈的“發(fā)源地”據(jù)說在希臘,古希臘把花圈稱為“斯吉芳諾思”,是裝飾神像的“圣物”。應該說,殯葬本身既包含著意識形態(tài),也包含著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既是物質(zhì)文明,也是精神文明。教堂中的祭司后來也戴起花圈來,花圈傳播到各地后就不一再地是教堂專用的飾物了。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fā)給凱旋的戰(zhàn)l士和運動場上的優(yōu)勝者。印度和緬甸,至今還保留著用薔薇花做成的花環(huán)給貴賓戴上以表敬意的習慣。
現(xiàn)代喪事活動中,送花圈、花籃是人們悼念死者、表示哀思最普遍的方法。常用的花籃、花圈有紙制、絹制、塑料制品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審美能力的增強,鮮花藍、鮮花圈的使用已十分普遍。
接到報喪的消息,參加或無法參加追悼會的人都可以送上花籃、花圈表示哀悼。遠在外地的人可委托別人代送,以表示人不能到心意到。
送多少花籃、花圈沒有限制,常常是配偶單獨送一只,子女們合起來送一只,已婚子女及配偶率孫輩以戶送一只。另外,死者的單位及黨、政、工、團均可代表一級組織送。
火葬代表了殯葬的方向。這是因為:
1.火葬畢竟便宜。
沒錢的只有走火葬路。另外,火葬為什么在江南發(fā)展?江南地少人多,土葬要占據(jù)很多土地。人們不忍看到土地資源遭到破壞,所以火葬逐漸推廣開來。但是在整個封建時代直到今天,土葬還是一個重要葬式,火葬還沒有推開。第三步是化妝,即為死者整理儀容和妝容,需要為逝者擦洗身子,并且換上整潔的壽衣,梳好頭發(fā)整理面部的儀容。所以我覺得殯葬制度的發(fā)展要考慮到民俗,考慮到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心理承受力,但是一定要推廣火葬,改變觀念,適應潮流。說到底它是生產(chǎn)方式、生活方式在死亡這個人生終結(jié)問題上的反映。
2.中國的殯葬制度是和等級制度分不開的
這個影響非常深遠,它和中國的宗法制度的延續(xù)直到消亡聯(lián)接在一起。古代等級的差別反映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反映在官階上,墳墓上,帝王的陵寢制度上。楊寬先生寫了一本書叫《中國陵寢制度史》,是比較反映陵寢制度的。封建帝王的陵寢制度非常嚴格,它的影響自古以來就非常大,一直影響到今天。秦始皇的陵墓,《史記》上記載得很詳細,后來歷代帝王的喪禮和陵墓史書上也都有記載,甚至周圍的圍墻有多高,有幾道門,有多少人守陵都記得清清楚楚。我們現(xiàn)在去秦始皇陵、漢武帝陵都是爬上去的,在社會誰要敢動皇陵的一寸土是要滿門抄斬的。電影《火燒圓明園》里有咸豐皇帝在熱河死后出殯的場面,其實,電影里表現(xiàn)的還不及真實的十分之一。所以,整個的葬制度在古代中國是非常嚴格的,包括怎樣出喪,怎樣穿衣等,非常嚴密。即使在現(xiàn)代社會,我們還不能不承受著古代葬禮制度傳承的影響,有意識的或者是無意識的,干部也會受到影響,老百姓就更受影響了。還有一個貧富的差別,這也一定會在葬禮制度中反映出來。南方有個縣長,給自己的父親造了20多米高的大墓,現(xiàn)在造大墓的人很多,一是為了顯富,二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官階。這些都是比較深層次的社會形態(tài)和意識形態(tài)的問題,將會隨著社會慢慢進步而發(fā)展。但我相信,火葬一定會普及,厚葬必然走向薄葬,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趨勢。
殯葬制度的發(fā)展必須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同步發(fā)展,不能復古,不能維持原來的樣子不變,要杜絕封建和種種落后的風俗。比如說《詩經(jīng)?黃鳥》里所寫的殺“三良”為秦穆公殉葬的慘劇,在今天看來依然觸目驚心。后來把人殉改成兵馬俑,但我們可以看到秦始皇陵里其實還是有很多人被殉葬的,有些是他的親屬,有些是被殺頭的、腰斬的。從“人殉”到“始作俑”,殯葬制從野蠻落后逐漸走向文明,是有一個發(fā)展過程的。從厚葬到薄葬,也是一個從落后到進步的發(fā)展過程。厚葬造成一個大問題,就是有人盜墓。漢文帝的陵墓叫霸陵,據(jù)說沒有被盜過。漢文帝有沒有想到過厚葬呢?想的。有一次他到霸陵,就非常感慨地說“如果我用石頭做我的棺撐,尸首全部用漆用棺撐包裹好之后,誰能動呢?”一個大臣張釋之就說:“既能藏之,亦能發(fā)之”,你能藏起來,別人也就有本事找到。所以他后來就用瓦器之類的簡單器物殉葬,傳說墓里沒什么東西,也就沒人盜了。盜墓這個問題不僅中國如此,在西方,在埃及也是如此。最近看報道,美國一個考古學家在埃及發(fā)現(xiàn)了1000多具木乃伊,因為他聞到一股熏人的臭味,認為里面肯定會有驚人的大發(fā)現(xiàn),果然有1000多具木乃伊。為什么木乃伊這么集中?就是為了防止盜墓。過去普通民眾對火葬場抱有極神秘的看法,其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火化過程。埃及的金字塔沒有一座是沒有被盜過的,最后沒辦法了,都集中在一起。從厚葬到薄葬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有句話叫“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北邙在河南的洛陽,因為這個地方地勢比較高,在黃河邊上,適宜安葬。從保藏到今天的火葬是必然的趨勢。要說古代墓葬有什么貢獻的話,那就是給我們今天留下了大批地下。上海博物館里的青銅器都是傳世,都是盜墓賊盜出來經(jīng)過大資本家大官僚購買收藏留下來的,都是東西,什么地方來的都不知道,只能估計大概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