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下葬是對于死者喪禮儀式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代表著葬禮已經(jīng)結(jié)束,同時死者也要開始進入冥界世界,而親人們要做的就是讓靈柩入土。那么,從墓地風水來說,下葬有什么講究呢?一起隨武漢陵園服務中心來看看吧!
死者一歸天,喪家便會找到家族長輩,幾個人一起到家族墓地。古代西歐曾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fā)給凱旋的戰(zhàn)l士和運動場上的優(yōu)勝者。根據(jù)死者的輩分、年齡和家族男性成員的情況,確定死者的墓葬地點。死者如不是突然亡故,這項工作在死者病危時便會完成、挖掘墓穴是在死者辭世后進行。北方農(nóng)村把挖掘墓穴叫做打坑。打坑人多是同族晚輩。
不少地方有暖穴的風俗。我們現(xiàn)在建了那么多的墓,還是要占用土地,還是要浪費木材,還是要開山劈石。墓穴挖成后,在穴中燒把火,俗稱暖窩。認為經(jīng)過暖穴,埋葬在穴中的死者,就能在溫暖舒適的冥界里生活。有的是往墓穴中倒上一些草木灰,意思是煙火不斷,生活美滿。送葬隊伍來到墓地,杠夫調(diào)整好方向,將杠床抬到墓穴上。把靈樞對準墓穴,前邊朝北,后邊朝南。死者在靈柩里頭沖西北,腳沖東南。坐起來面向東南,象征轉(zhuǎn)世為人,會再次踏人陽界杠夫用兩根麻繩,一根從棺木前底穿過。一根從后底穿過,四根繩頭分別纏繞在桿床的兩根豎桿上,類似滑輪。每根繩頭由一個身體強壯的杠大橫背在肩上,旁邊有兩三個人幫著。隨即抽山支撐靈樞的橫木,形成懸空,一點點滑動著將靈柩放到穴底,然后將繩子抽出。富戶人家的棺木又大又沉,出于安全考慮,靈樞的中間也耍穿過構(gòu)根麻繩。
在杠夫讓下滑放靈柩時,死者的親屬要脆在墓穴周圍,表演喪禮中的最后哭泣。因為老人為了兒女忙活了一輩子,到老了,死去了,結(jié)果沒有一個像樣的葬禮,這是對老人的不尊敬,別人也會說生者不孝順。同時焚燒紙車等各種紙制冥器。門吹兒在此時也將吹完最后一支喪曲。靈摳被放到墓底前,還要端正方位,使靈樞能夠按照要求,不偏不斜的放在墓里。墓穴較深,棺木沉重,有時端正方位也很困難。常用的方法,是通過抖動麻繩,將靈他方位調(diào)正。如若這樣不行,就要用杠桿,入墓底,利用墓坑土幫將靈柜撥正。一般不用手腳直接撥動,一人面是墓穴深,手腳不容易夠到,另一方面怕腳蹬時用力過猛,使人滑落墓穴。
殯葬文化本身是一個處理過程,但它關系到親情,關系到血緣,關系到社會制度,因此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規(guī)則和文化禮儀。這兩句話在中國的文化概念里講得是非常準確的,比上千種的文化概念還要深刻。在中國古代,它實際是屬于封建時代文化和教化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殯葬文化研討會上,上海民政局的一位領導提到了文化的問題,“文化”這個概念全世界有上千種定義,但是我覺得最能符合中國文化實質(zhì)的是南齊時代一個叫王融的人寫的一首《曲水》詩,他講了兩句話:“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边@兩句怎么說呢?“設神理以景俗”就是用一個天理、神的理來影響整個社會的民俗;還有一句是“敷文化以柔遠”,如何把文化敷向社會,以推廣到廣大的群眾中去。這兩句話在中國的文化概念里講得是非常準確的,比上千種的文化概念還要深刻。應該說,殯葬本身既包含著意識形態(tài),也包含著相應的規(guī)章制度,既是物質(zhì)文明,也是精神文明。從這個大概念上,它就是一種文化,如果把它具體到細致的領域來說,還涉及到文學,涉及到建筑,涉及到宗教禮儀,涉及到雕塑、繪畫等各個領域,幾乎涵蓋到中國古代文化和現(xiàn)代文化的大部領域。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認為,殯葬在全世界,在全人類,包括中國,它是一種關系到人類終結(jié)歷程的特定的文化的超時空的載體。
如果從生死觀,從喪禮方面看,老莊哲學的觀點比孔子要深刻。殯葬作為一種文化,要有一種人文的概念,有對親屬、對血緣關系的懷念,對先人品格的繼承和發(fā)揚光大。但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葬思想是儒家思想,這是不可否認的,所以儒家喪禮的表現(xiàn)形式也最多,最復雜。在周代的喪儀中就有18項,到了司馬光時又歸納為25項。最后這25項歸納為五個方面:首先,人死了以后怎樣停尸;第二,怎樣招魂;第三,怎樣吊喪;第四,怎樣殯儀,就是把入鹼,放進棺材供親屬吊唁。這個過程都屬于殯儀過程,我們殯儀館辦的就是這個事情。第五,就是下葬。從“殯”到“葬”的過程都是有時間規(guī)定的。其中的原則就是孔子講的原則,按照等級和身份的高低決定時間的長短:天子7個月,諸侯5個月,大夫3個月,一般的庶民一個月,后來越來越縮短。與此相關還有一個制度,就是五服制度,父母死后兒子要披頭散發(fā),要穿麻的衣服,袖子都不能縫補,要非常粗糙。身份不同的穿喪服包不一樣。與五服制度配套的還有居喪制度。有孝在身,要節(jié)制生活,遵守喪制。所以,整個的葬制度在古代中國是非常嚴格的,包括怎樣出喪,怎樣穿衣等,非常嚴密。這里要強調(diào)的就是由于中國封建社會非常漫長,它的制度反映出來的意識形態(tài)和各種禮儀的規(guī)定在民間的反映極其廣泛,從高層的皇帝一直到普通的民眾都受到它的影響和制約。還要注意,這其中還看民族的問題,有宗教的問題,有地域的問題,有生產(chǎn)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問題,從而造成中國葬制度的復雜性和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