摺葉萱草多年生草本,高30~65厘米。根簇生,肉質,根端膨大成紡錘形。葉基生,狹長帶狀,下端重疊,向上漸平展,長約40~60厘米,寬2厘米~4厘米,全緣,中脈于葉下面凸出。 [3] 花莖自葉腋抽出,莖頂分枝開花,有花數(shù)朵,大,橙黃色,漏斗形,花被6裂。蒴果,革質,橢圓形。種子黑色光亮。 [3] 植株一般較高大;根近肉質,中下部常有紡錘狀膨大。葉7-20枚,長50-130厘米,寬6-25毫米。
入冬注意防寒。經1年培育,每株分蘗數(shù)多者有12個,少5個,翌年即可開花。 [11] 種子繁殖在花開后10~60min進行人工授粉。黃花菜受精的適宜溫度為28~32℃,相對濕度為53%~82%。為防止天然雜交“串花”,可用線扎住花蕾。但不宜套袋,以免袋內溫度過高。為了提高坐果率,還可從開花前2天起,每隔7~10d用0.1%的硼砂,或1:300倍液的磷酸二氫鉀,或2%過磷酸鈣,或1%尿素和等水溶液做葉面噴施,直至后一批蒴果坐果后20天為止。黃花菜以主花序頂端分枝及第二分枝的結果率。從節(jié)位看,和第二果節(jié)的結果率。為此,對于至第四個分枝,可以保留1~4果節(jié)上的花蕾,主花序頂端分枝可保留和第二果節(jié)上的花蕾,其余的花蕾應疏掉,使養(yǎng)分集中于果實和籽粒。 [11]
防治方法:合理施肥,雨后及時排水,防止田間積水或地表濕度過大。采收后拔薹割葉集中燒毀,并及時翻土;早春松土、除草。藥劑防治。在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600~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600倍液、50%代森鋅500~600倍液或40%稻瘟凈600~7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噴2~3次,葉枯病主要為害葉片,初侵染從葉尖開始呈現(xiàn)蒼白圓形小斑點,以后順葉邊緣逐漸向下擴展變黃褐色而干枯,濕度大時病部產生黑色霉狀物。病菌菌絲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產生的孢子借風雨傳播侵染。溫暖多雨條件有利病害發(fā)生,植株長勢弱,栽種過密,地勢低洼,排水不良等發(fā)病較重。

褐斑病危害葉片,病部初生水漬狀小點,后變成淺黃色至黃褐色紡綞形或長梭形病斑,邊緣有一條非常明顯的赤褐色暈紋,再外層與健部交界處有一圈水漬狀暗綠色的環(huán)。病斑比葉斑病略小,一般為0.1~0.2厘米×0.5~1.5厘米,有時病斑愈合成不規(guī)則狀,后期病斑中央密生小黑點。病菌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借風雨傳播,一般發(fā)生在6~7月。 [13] 防治方法:在發(fā)病初期,用50%多菌靈可濕性800~10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600~800倍液、50%托布津可濕性500~800倍液噴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