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厭氧流出物進入改進的氧化溝系統(tǒng)。在曝氣作用下,活性污泥與廢水充分接觸?;钚晕勰嘀械暮醚蹙阂詮U水中的有機污染物為代謝原料,通過好氧氧化消耗有機物,達到去除水中污染物的目的。采用新型倒置傘形表面曝氣機,提高了增氧效率,提高了活性污泥與廢水的混合效果。廢水在氧化溝中經(jīng)歷大量缺氧-好氧交替反應,達到較高的化學需氧量去除效果。改進后的氧化溝通過延長廢水停留時間,充分發(fā)揮了氧化溝好氧生物技術(shù)在造紙廢水處理中的優(yōu)勢,化學需氧量處理效率比常規(guī)氧化溝提高了10%左右。在此工藝階段,可去除83%的有機物和65%的懸浮物。
污泥齡越小,除磷效果越好。這是因為降低污泥齡會增加系統(tǒng)中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和除磷量,從而降低二沉池出水的磷含量。然而,對于同時除磷脫氮的生物處理工藝,為了滿足硝化反硝化菌的生長要求,污泥齡往往被控制得較大,這就是除磷效果難以令人滿意的原因。生物除磷處理系統(tǒng)的污泥齡一般控制在3.5 ~ 7天。⑥在⑥化學需氧量/總磷污水的生物除磷過程中,厭氧段有機基質(zhì)的種類和含量以及污水中微生物所需營養(yǎng)物與磷的比例是影響除磷效果的重要因素。
當使用不同的有機物作為底物時,磷的厭氧釋放和好氧吸收效果是不同的。小分子量易降解有機物(如揮發(fā)性脂肪酸等)。)容易被聚磷細菌利用,存儲在聚磷酸鹽中的聚磷酸鹽被解釋為釋放磷,因此誘導磷釋放的能力較強,而高分子難降解有機物誘導聚磷細菌釋放磷的能力較差。厭氧階段釋放的磷越多,好氧階段吸收的磷就越多。此外,聚磷細菌在厭氧階段釋磷時產(chǎn)生的能量主要用于吸收低分子有機基質(zhì),作為厭氧條件下生存的基礎(chǔ)。因此,進水中是否含有足夠的有機物是影響磷積累菌在厭氧條件下順利存活的重要因素。一般認為,進水中的化學需氧量/總磷應大于15,以確保聚磷菌有足夠的基質(zhì)來獲得理想的除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