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9、“凸山對凹山,好水在凹間”。一個山的形狀向?qū)γ嫱钩鰜?,另一個山的形狀向里面凹進去,凸凹直接相對,在凹山低處水源很好,打井水量多。
10、“大山突一咀,打井多有水”。長山中間突出一條較短的山,在此山咀傾斜方向的低處打井,一般都能出水。
11、“灣對灣,水不干”。兩個山灣正面相對,在灣的中間發(fā)現(xiàn)浸水或者好水植物出現(xiàn),是山中積壓水的表現(xiàn),在這里打井,有好泉水。 12、“兩山相接頭,下有泉水流”。一般山與山之間缺乏常年流水,雨季可能在接頭處排洪,枯季地下水可能在接頭之處出露成泉。
農(nóng)村打井人說“坑前不坑后,坑左不坑右”是什么意思?雖說現(xiàn)在農(nóng)村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可是在以前的時候,可沒有這么便利,都是打井取水的。所以以前的打井人也算是一個比較吃香的行業(yè)。在農(nóng)村打井的時候,咱們總能聽到這樣的話叫做“坑前不坑后,坑左不坑右”,這是什么意思呢?“坑前不坑后,坑左不坑右”這句話其實說的是打井的位置,這里的“坑”也不是指的真的“坑洞”,而是說的房子!所以這句話說的是打井要打在房子前面和房子的左面,這是為什么呢?
二、唐代詩歌中的“井”唐朝是我國古代歷史發(fā)展高峰,由于社會環(huán)境比較寬松,生產(chǎn)力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尤其是人口數(shù)量逐漸擴增的前提下,當時的里坊、市井可謂人滿為患。為了解決城市人口的用水問題,相關(guān)部門在人群聚居地,開鑿了很多口用以生活的水井。
唐代詩人李嶠以《井》為詩名,描繪了唐代的“仙井”。雖然全文并未見一個井字,但卻以生動的語言和豐富的情感,讓世人對“唐井”有了一定了解:“玉甽談仙客,銅臺賞魏君。蜀都宵映火,杞國旦生云。向日蓮花凈,含風李樹薰。已開千里國,還聚五星文”。
7.撥出鉆桿后,快速將塑管放入井底(塑料管底部2米長左右用10毫米直徑的鉆頭打密密小眼,用濾網(wǎng)包1-2層)。,適量向管里打水(邊打水邊向塑料管四周間隙回填15公斤左右的粗黃沙),再接自吸泵向外抽水。
8.一些地下水量少的地方,可打大井眼,如打直徑12厘米、16厘米井眼,下直徑7厘米或直徑11厘米的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