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果園開溝施肥機的使用和功能要從深處去了解
果園開溝施肥機是一種既開溝,又可以施肥的機器,自動化技術高,同時也是提升工作效率的設備,所以大家一定要從根本上了解這種設備,同時也是果園開溝施肥機使用功能上的介紹。
果園開溝施肥機是農民種植的管理機器,它的使用給人們帶來了耕作效率的提高和方便,微型果園開溝施肥機,減輕勞動力。改變了人們的種植方式,但是這種機器如何維護才能延長其使用壽命呢,下面介紹幾點建議。
一夏天也是多雨的季節(jié),潮濕的空氣會使果園開溝施肥機的零部件生銹。工作結束后及時清理泥土,注意需涂抹油品加以保護。檢查各個零部件之間是否松動。如有松動加以緊固。
二果園開溝施肥機如果油箱里的水分越積越多的話,會妨礙發(fā)動機的正常使用。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山東果園開溝施肥機,人們在白天結束機器的使用后,要油箱加的滿滿的,這樣就不會有空氣的進入,從而不會造成水蒸氣冷凝。加注的油品需沉淀過濾。就不會對發(fā)動機造成傷害了。這種自動施肥機由兩部分構成,上半部分為肥料漏斗,漏斗底部安裝閘門,通過拉桿手動控制開關。
三空氣濾清器的清理也是s重要的,這部分會有灰塵泥土。所以在使用過程中,經常清洗濾清器,并加注機油用來過濾空氣。在使用機器的過程中要按照廠家給的使用說明操作,有利于果園開溝施肥機的維護,延長機器的使用壽命。
八五七旱田側深施肥機械改裝成功
盛夏時節(jié),走進八五七農場第九管理區(qū)玉米實驗地,經實際測量,玉米株高比傳統(tǒng)方式播種的玉米高出八公分。原來這塊實驗地使用了農場自行研制改裝的旱田側深施肥機進行耕作。
近年來,這個農場不斷加大機械更新和改裝力度,有效提高機械適用性,穩(wěn)步提升作業(yè)標準。隨著側深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農場農機技術人員在工作實踐中發(fā)現,引進的起壟機在作業(yè)時經常出現秸桿堵塞問題,經過多次試驗,技術人員終將以往的鉤型起壟裝置改為圓盤式切割裝置,能夠把秸桿切碎還田,不僅解決了堵塞問題,還實現了技術升級,使機械能夠實現平地起壟加肥與破土加肥“兩用”。在今年春季播種玉米過程中,這種新改裝機械亮相投入使用,很好地實現玉米起壟與側深施肥一次作業(yè),起壟壟形飽滿標準,施肥深度一致,達到17到18公分左右,保障玉米成長后期肥料需求,受到種植戶肯定和青睞。現場測試表明:機具開溝深度30cm、寬度30cm,開溝、施肥、浮土回填一次完成,操作方便,轉彎靈活,是目前市場同類機型相對較為先進適用的一種果園施肥開溝機械。
據農場農機部門負責人介紹,今年完成側深施肥機改裝2臺,未來將在全場推廣應用這種機械。
重慶市潼南縣推廣小麥免耕施肥機播新技術
目前,正值小麥播種時節(jié),記者在古溪鎮(zhèn)三庵村看到,數臺小麥免耕施肥直播機在田間來回穿梭,開溝、旋耕、播種、施肥、覆土,一氣呵成。
“今年,我縣承擔了農s業(yè)部2015年小麥萬畝高產創(chuàng)建項目,現已分別在古溪、群力兩個鎮(zhèn)各建立了一個小麥萬畝高產創(chuàng)建片,為確保實現高產、穩(wěn)產,我們在抓好小麥條播、撒播的基礎上,試點引進小麥免耕施肥直播新技術,將小麥機械化生產多個關鍵技術環(huán)節(jié)進行集成。”縣農委農技推廣站副站長任泓鋼介紹說,今年,全縣計劃實施小麥免耕施肥直播2000畝。1、自走式開溝施肥機主手把360度回轉,上下5處定位,充分配合人員操作需要設計,且無松動間隙,操作安全舒適。
“采用小麥免耕施肥直播新技術,平均每小時可播種5-7畝,平均每天可播種40-60畝;傳統(tǒng)人工播種每畝需花成本費400多元,而機播每畝只需花100-120元,每畝節(jié)約成本費300元左右。”潼南縣大同農機專業(yè)合作社唐勇告訴記者。
“機械播種太快了,一根煙的工夫,一畝地就種完了?!惫畔?zhèn)三庵村小麥種植戶李紅權欣喜地說,過去,我們老兩口種2畝小麥要七八天時間,今年租機械播種,20來分鐘就完成了,耕地、播種、施肥、覆土,全由機械做,真是太先進了,我們當農民的現在可享福了!“要提高農業(yè)科技化水平,需要不斷有年輕的一線專業(yè)技術人才充實到這個隊伍中來。
據介紹,我縣引進的雷沃M604-BA型小麥免耕施肥直播機,一次性能完成開溝、旋耕、播種、施肥、覆土等機械作業(yè),種子用量少、播種且省工省時省錢,小麥播種疏密、深淺可控,出苗齊、勻、全、壯;植株行距一致,利于田間管理;應詳細檢查施肥機開溝器形式,是否適合于當地的土質,決定是選用圓盤開溝器還是鋤鏟式開溝器,另外開溝器的材質也應注意,開溝器應是較硬且有一定鋼度的材料制成。采光通風好,根系發(fā)達,苗壯蘗多,抗性好,穩(wěn)產高產。
“目前,我縣小麥機播工作進展順利,預計本月15日可完成機播任務?!笨h農委負責人介紹,小麥機播技術能夠很好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不僅有利于降低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提高經濟效益及農民種植小麥的意愿,也有利于成熟后進行機收,提高小麥生產機械化水平,加快小麥產業(yè)發(fā)展。以后,隨著市場波動,所產生的差價在剔除必要的成本后,由農民和合作社按一定比例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