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對其他賬外資產的檢查:審計人員可先到被審計單位現(xiàn)場,看被審計單位有無閑置的固定資產或是賬外資產,尤其是閑置的房屋和可對外進行加工的機器設備、下腳料、副產品等,然后可通過走訪、詢問有關人員看這些閑置資產有無出租、對外加工,下腳料、副產品等是否出售。掌握情況后再查詢有關賬薄,若賬薄中沒有反映或是部分反映這部分收入,則該單位必然存在收入不入賬的問題。
截留、隱匿處理固定資產和廢舊物資收入。如有些單位固定資產有意不留殘值,以后取得固定資產殘值收入和變價收入不入賬;有些單位廢舊物資處理收入不入賬,形成“小金庫”。
只計主產品收入,相關副產品收入不入賬。如有些單位,其主產品有許多副產品(如焦炭有焦油、焦粉等副產品),這些單位將所有副產品成本攤入主營成本,所有副產品出售形成的收入不入賬。
開展事前審計,有利于被審單位進行科學決策和管理,保證未來經濟活動的有效性,避免因決策失誤而遭受重大損失。一般認為,內部審計組織適合從事事前審計,因為內部審計強調建設性和預防性,能夠通過審計活動充當單位領導進行決策和控制的參謀、助手和顧問。而且內部審計結論只作用于本單位,不存在對已審計劃或預算的執(zhí)行結果承擔責任的問題,審計人員無開展事前審計的后顧之憂。同時,內部審計組織熟悉本單位的活動,掌握的資料比較充分,且易于聯(lián)系各種專業(yè)技術人員,有條件對各種決策、計劃等方案進行事前分析比較,作出評價結論,提出改進意見。
不能事實不清,武斷下結論。
事實是審計調查報告的基礎,是作出審計結論的根據(jù),是客觀公正原則的具體體現(xiàn)。事實部分是審計調查報告比較重要的內容之一,離開了事實的審計結果和結論將成為“無本之木”。敘述事實時要從審計事項的時間、地點、起因、過程、結果等方面入手,揭示審計事項的本質,使分析與事實一致,結果與事實一致。偏面、、歪曲的情況是審計調查報告之大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