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失戀或失婚的人,會苦苦糾纏,也是不甘心。因為我對你一再付出,你就是不應該辜負我,你就應該給我回報,這樣的愛,跟“做生意”有什么不同?因為兩個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欲望,都為了滿足自己而要求別人,這種關系怎么會有愛?只要你需要別人愛你,你就是欠缺愛的人,而如果你心中欠缺愛,你又如何給人愛呢?那就好像兩個乞丐在互相討它們沒有的東西。愛不是名詞,而是動詞。愛的感覺,是行動所帶來的結果。用你希望別人對待你的方式去對待別人,去做你希望對方為你做的事。

當感到不滿的時候,靜下心來,感受自己的不爽,越細致越好,給這些不爽一定的空間。 然后,認識自己的怨氣,當感受到怨氣存在的到時候,我們需要認識它,想想這些怨氣從哪里來,到底是別人的錯還是自己認知的問題?想想如果抓住怨氣不放,有什么好處,自己遇到的壓力和問題,有沒有什么積極的方面? 后,記錄這些怨氣,紀錄自己的反思總結以及那些可以想到的積極方面,這樣時間久了,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怨氣到底是自己造成的還是確實是別人的原因,當下次遇到同樣事情或者情景的時候,也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自我引導了。
每個孩子都是特別的擁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同一句話在不同孩子的小腦瓜里就是不一樣的光景,家長們保護孩子的獨創(chuàng)性就是從忍住告訴孩子怎么做開始。老師并沒有從以往的感恩父母給我們生命、感謝父母對自己的愛這一類的角度出發(fā),而是從感恩我們自己的獨特、感恩我們處于親子這樣一段關系中、感恩我們遇到的所有人和事這樣的更廣闊的視野來開展親子活動,在增進親子間了解和感情的同時,也一個全新的角度來審視自己現(xiàn)有的情感和交流狀態(tài),真正將心理學的視角引入到日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