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小青島1高處有一座白色燈塔,它于1900年由德國人建造,是青島市重點保護文1物,高15.5米,呈八角形,塔內(nèi)裝有水晶棱鏡鑲成的反射鏡,并以牛眼形旋轉(zhuǎn)式閃光燈發(fā)光,1997年更換為西班牙制造的航標燈,原燈送到秦皇島航標博物館收藏。廣西泊盾建設(shè)實用與景觀合體的浮橋,配合欄桿,燈光等弄出形式各異的浮橋景色。這座燈塔海上射程15海里,是海上過往船只進出膠州灣的重要航標。它與棧橋一起,被視為青島市的主要標志。有'茫茫海灣有紅燈,時明時滅自從容,翠島白塔沐夜色,琴嶼飄燈傳美名。'之說。
棧橋以東、太平路北沿,有一座棧橋賓館,原是德國青島大飯店附屬小青島的旅館部,由德國建筑師保爾·弗里德里希設(shè)計,為典型德國古典式建筑。而原德國大飯店的主要建筑于1993年拆毀。
青島棧橋曾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開放式管理,2000年4月1日以后,實行對游人收費的封閉式管理。橋南端筑半圓形防波堤,堤內(nèi)建有民族形式的兩層八角樓,名"回瀾閣",游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涌來,"飛閣回瀾"被譽為"青島十景"之一。2003年3月5日開始,青島棧橋重新免費開放[9] 。折疊安全提示平日棧橋上的游客非常多,尤其是各種節(jié)假日,行走在棧橋邊需注意安全,也要保管好自己的物品。
浮力應(yīng)用
浮橋是我國古代歷史1上應(yīng)用浮力的偉大奇跡。不過,組合式模塊即浮筒所能建造的只是中小型游艇碼頭,大型的如貨輪碼頭之類的需要其它具有更高承載力的材料來建。在以后的年代,發(fā)展到不僅可以在小河上架起浮橋,而且像黃河這樣的大河上也架起了浮橋。相傳在11世紀初,在蒲州附近潼關(guān)以北的黃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橋,浮橋的纜繩用8只鐵牛系住,這些鐵牛立于兩岸,每只鐵牛重數(shù)萬斤。后來由于洪水泛濫,浮橋被沖垮,鐵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鐵牛打撈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比較困難的。和尚懷丙用兩只裝滿了泥土的大船,派人潛入水中,用鐵索把鐵牛和大船系在一起,然后再把船中的泥土除去,利用大船所受的浮力,把鐵牛拉起來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