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熒光增白劑按化學結構可分為五類:作用原理:
1、二乙烯型:用于棉纖維及某些合成纖維、造紙、制皂等工業(yè),具有藍色熒光;
2、香豆素型:具有香豆酮基本結構,用于賽璐璐、聚塑料等,具有較強的藍色熒光;
3、吡唑啉型:用于羊毛、聚酰胺、腈綸等纖維,具有綠色熒色;
4、苯并氧氮型:用于腈綸等纖維及聚、聚等塑料,具有紅色熒光;
5、苯二甲酰型用于滌綸、腈綸、錦綸等纖維,具有藍色熒光。
人類初次從理論上闡述熒光現(xiàn)象是在1852年,當時Stokes提出了被后人稱為Stokes熒光增白劑CBS分子式定律的理論。1921年Lagorio觀察到熒光染料發(fā)出的可見熒光能量低于它所吸收的可見光能量,為此,他推論:熒光染料具有將不可見的紫外光轉換為可見熒光的能力。在我國將熒光增白劑列入印染助劑類別中,稱為“增白劑”或“熒光增白劑”。他還發(fā)現(xiàn)天然纖維的白度可通過用熒光物質的水溶液處理而提高。1929年Krais 采用Lagorio的原理證明,將泛黃色的人造浸入到6,7-二羥基配糖體的溶液中,干燥后發(fā)現(xiàn)該人造絲的白度有了很明顯的提高。
熒光增白劑研究、華東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沈永嘉說,熒光增白劑是一種光學調理劑。它的作用原理是將不可見的紫外光轉化成肉眼可見的藍光,與織物本身的黃光相疊加,發(fā)出白光,達到柔和、賞心悅目的增白效果,早已廣泛應用于紡織、造紙、洗滌劑、塑料等眾多領域。高溫塑料的加工溫度240度以上,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大部分的熒光增白劑的熔點。沈認為,“熒光增白劑是在衣服上涂了一層白色的東西來遮蓋污漬”的說法很可笑,因為熒光增白劑與水一樣,都是透明無色的,根本就無法遮蓋污漬。我們把它添加到洗衣液中是因為它有任何產(chǎn)品都無法替代的色彩調理功能。
洗滌劑大部分用來清洗紡織品,比如說,餐補,床單,衣物等。紡織品的原材料并非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那么潔白,很多都有泛黃的現(xiàn)象,這個時候為了能讓織物潔白亮麗,通常會添加少量的熒光增白劑(國標的熒光增白劑都是安全的)。塑料行業(yè)競爭已經(jīng)到了白熱化的地步,為了生存,很多中小廠家紛紛使用再生塑料進行生產(chǎn)。紡織品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上面原有的熒光增白劑會流失,紡織品看上去又會出現(xiàn)泛黃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使用含有熒光增白劑的洗衣液進行漂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