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特殊兒童心理發(fā)展的一般性?
特殊兒童首先是兒童,其次才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無論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特殊兒童和普通兒童都存在很多共性。臺灣學者陳政見認為,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的共性主要體現(xiàn)在5個方面:①發(fā)展歷程模式相似;②生理組織結構相似;③心理需求要素相似;學校需要根據(jù)特殊兒童獨特的教育需要設計課程和教材,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方式,特殊兒童才可能獲得大限度的發(fā)展。④人格結構發(fā)展相似;⑤社會適應內容相似。?
特殊兒童處于生長發(fā)育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身高、體重、體型、結構、機能等都在自然地生長變化。他們同樣經(jīng)歷乳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少年期、青年期等重要的發(fā)育階段。在青春期,特殊兒童的身體也會發(fā)生急劇的變化,性成熟時性:別特征明顯。
特殊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基本上也是遵循由低級到高等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例如,盲童、聾童、天才兒童等的思維發(fā)展首先要經(jīng)歷感知運動階段,然后發(fā)展至前運算階段和具體運算階段,后才達到形式運算階段。
孩子不喜歡做某些任務,大的可能性是孩子覺得這個任務很難。所以,當某個指令經(jīng)常引起孩子的逃避行為時,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降低任務難度,提高輔助的幅度。?
例如:教孩子穿珠子,孩子如果一直失敗會變得非常沮喪,并且不想再做這個任務??梢酝ㄟ^買洞大一些的珠子或木塊,用質地硬一些的繩子來降低任務難度;?殘疾是人類社會中的客觀存在,家長應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減輕恐懼感、自卑感和內疚感,糾正由此引發(fā)的一些不當?shù)挠H子觀??梢酝ㄟ^手把手的輔助來確保孩子完成任務。在孩子的能力有能力做的時候,再慢慢撤銷輔助、慢慢提高任務難度。
兒童的情況則不一樣,由于他們的認識能力、思維和適應能力比一般兒童低,自我認識和自我價值觀發(fā)生的比較晚或者始終停留在以原始需要為動力的自我中心水平上,從不思考或很少思考自己的前途、未來等問題,因此他們較少有對人生的消極情緒。但是,可能由于外部原因,如別人的嘲笑、、欺凌而感到有壓力,從而使他們由熱愛、眷戀學校、老師轉向逃避學校、老師,甚至因此變得沉默、消極或抗拒繼續(xù)上學,有得可能在別人面前產(chǎn)生一種文飾心理和行為。培養(yǎng)殘疾兒童的自信心是建立正常教學秩序、使他們進入教與學過程的基礎,保護和提高他們的自信心也就成為教育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孩子的能力有能力做的時候,再慢慢撤銷輔助、慢慢提高任務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