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我為什么特別想寫關于中國葡萄酒的東西。在法國尤其是波爾多學習葡萄酒的中國人不少,有在國內就是學葡萄酒的,也有半路出家的??偟膩碚f能出來留學水平其實都還可以的,尤其是在法國待了一些年之后對于法國的葡萄酒確實是如數(shù)家珍,跟各種法國大名莊的莊主、釀酒師稱兄道弟的。但是我跟他們交談漸漸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就是很多人對于國內的葡萄酒產業(yè)的了解程度遠遠不及對于法國,他們有時候就不理解為什么國內要埋土防寒, 為什么農民愿意種赤霞珠不愿意種梅鹿輒。
在這之后是那個可愛的宋朝,一直是在與北方各種少數(shù)民族進行戰(zhàn)斗(還打不過),葡萄酒產區(qū)也隨著北宋的而一步步的淪陷。直到南宋,葡萄酒就完全要從進口了。"崖山之戰(zhàn)"再往后漢族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一直在當各種奴,原來的那種精氣神兒已經(jīng)沒有了。元朝如果算是我們漢族的一個朝代的話,葡萄酒還是有很大發(fā)展的,因為蒙古的統(tǒng)治者比較喜歡并推崇葡萄酒,建立了的葡萄栽培與釀酒機構,并給與葡萄酒生產很多優(yōu)惠政策,這些還是值得肯定和學習的。

說到中國的葡萄酒文化,有一個東西必須要說,就是葡萄品種的命稱。20世紀30年代中國銀行行長徐望之接管張裕之后聚集民國文人為品種起譯名。要求好記而雅致。每個名字都富有詩意,比如: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霞多麗(Chardonnay),長相思(Sauvignon Blanc),瓊瑤漿(Gewurztraminer),賽美容(Semillon),梅鹿輒(Merlot),多么好聽的名字,就像詩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