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兩樂入華給碳酸飲料市場注入了一陣安心劑,市面上大大小小的汽水品牌日漸活躍,比如非常有代表性的北京北冰洋、重慶天府可樂、青島嶗山、天津山海關、上海正廣和、沈陽八王寺、武漢大橋、西安冰峰、廣州亞洲等等,包括飲料巨頭銀鷺也曾推出過可樂產(chǎn)品,其中1984年橫空出世的健力寶被譽為“中國魔水”,高峰銷售額超過50億元。
可惜的是,1994年左右大部分國產(chǎn)名品牌被兩樂收購或者控制,很快一蹶不振,后稱“水淹七軍”。一直到1998年,國產(chǎn)碳酸飲料又先后誕生了兩顆耀眼新星——汾煌食品的汾煌可樂以及娃哈哈的非??蓸?。資料顯示,汾煌可樂曾以8%的市場份額躋身國內(nèi)可樂四強,緊隨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非??蓸分?。
2000年之后,國產(chǎn)字號品牌陸續(xù)開始謀求“復出”。2003年,八王寺回歸;2004年4月,嶗山可樂恢復生產(chǎn);2011年,北冰洋汽水恢復生產(chǎn);2014年8月,山海關汽水重新進入市場銷售;2016年1月,天府可樂也宣布“重出江湖”。
健力寶、王老吉、營養(yǎng)快線等老牌飲品都相繼消失在視線,仿佛只配活躍在童年記憶中。取代它們成為夏日新寵的,是以奶茶為代表的現(xiàn)制茶飲以及包裝飲料中的茶飲和低糖、無糖的碳酸飲料。
矛盾的是,年輕人熱衷于高糖高熱量的奶茶的同時,又拋棄了甜味的瓶裝飲料而更青睞無糖低卡的產(chǎn)品。
你是否思考過,這種矛盾為什么會出現(xiàn)?是什么影響了我們對飲料的選擇?這背后到底藏著一門怎樣的生意?本期DT君就來揭開這些“隨機”消費選擇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