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銅鼓在2000多年發(fā)展歷程中,表現(xiàn)出多方面的社會文化功能,如作為炊具,用來蒸煮食物;用作樂器,在喜慶、祭祀和儀式中敲擊作樂;作為重器,以表和象征;作為軍鼓,鳴鼓集眾,號令戰(zhàn)陣;作為禮器,用于祭祀和巫術儀式,以溝通人神;等等。
據(jù)《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時期,許多“官私賈人”將“國之重寶”的銅錢偷運到兩廣地區(qū)賣給當?shù)亍耙娜恕保ㄉ贁?shù)民族),夷人將銅錢熔化,用來鑄造銅鼓??梢姡敃r把銅鼓看得比流通貨幣還貴重。廣場銅鼓廠家壯族使用銅鼓歷史悠久,他們把銅鼓看做是傳家寶,十分珍惜它,并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使之世代相放置博物館中的壯鄉(xiāng)銅鼓傳。到了明代,銅鼓“鼓聲宏者為上,可易千牛,次者七八百”,銅鼓本身已經(jīng)是一種財富。
銅鼓產生于從原始社會跨入社會的初期,那時“國之大事,唯祀與戎”。主持祭祀和指揮軍陣的大權已被少數(shù)首領所壟斷,用于祭祀和的銅鼓,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樂器,而是少數(shù)所占有的、象征財富與的重器。據(jù)研究,銅鼓的年代最晚到清代中晚期,也就是說,我國民間鑄造銅鼓活動在清代以后就己經(jīng)停止,鑄造技術也隨之失傳。隨著祭祀活動的頻繁,銅鼓也常陳列于祭器當中,逐漸的被賦予神秘色彩,成為通靈的圣物,演變成為溝通人神的禮器。
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對民族地區(qū)加強了統(tǒng)治,逐漸“改土歸流”,終廢除了土司制,地方民族首領獨霸一方的地位削弱,乃至完全喪失。作為民族首領統(tǒng)治象征的銅鼓,喪失了原來的作用,不再是少數(shù)所壟斷的重器‘財富象征和祀神禮器,成了廣大民眾所廣泛使用的一般娛樂樂器。上述幾個問題中,最核心的問題是鼓壁太厚,其它不足皆因此而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