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龍文化中,龍的另一項功能是司水布雨。南宋詩人陸游所作的《龍湫歌》勾畫了湫龍行云施雨的壯觀場面:環(huán)湫巨木老不花,淵沉千尺龍所家。爪痕入木欲數寸,歡者心掉不敢嘩。去 年大旱綿千里,禾不立苗麥垂死。林神社鬼無奈何,老龍欠伸徐一起。隆隆之雷浩浩風,倒卷江水傾虛空。鱗間出火作飛電,金蛇夜掣層云中。明朝父老來賽雨,大巫小巫舞。詞門人散月娟娟,龍歸抱珠湫底眠。追求卓越、開拓創(chuàng)新、“重合同”、“守信譽”西元1944年8月,松花江南沿的扶余縣陳家圍子村后,數百人圍觀一條趴在沙灘上的黑龍。


龍何以被當作司云布雨的?應龍受命后用它司水的本領將水蓄積起來,造成缺水,以圖阻止敵人。這與龍的摹寫原型有密切的聯系,也與遠古的農業(yè)經濟息息相關。我們知道,龍雖然是由多種動物的形體結合,并經過藝術的夸張和變異而成,但這些動物大都是與水有關,如魚、鱷、鯢、蛇等,某些與龍的起源有關的自然現象,如云、虹、閃電等,也與水或雨有密切的聯系。這樣,龍很容易被遠古的先民想象為一種下可潛于淵、上可騰于天、行有從云雷電、可影響川澤云雨的神獸。《易經》中就認為云從龍,鳳從虎。東漢的學者王充說:“龍聽到雷聲而起。龍起必有云相伴隨,夏季則多有雷雨,龍多登云,乘云雨而行走?!?img src="http://img3.dns4.cn/pic/119403/shizi/20160129081310_6420_zs_sy.jpg" />

詩人的天性是吟頌,無論是歡樂還是憤怒,都可入詩。蘇軾的弟弟蘇轍知道乃兄的毛病,所以特意告誡他:“北客南來休問訊,西湖雖好莫吟詩。”但蘇軾還是借詩抒發(fā)胸臆,宣泄胸中的塊壘,于是被人抓到把柄。到任三個月后,即被押回烏臺(即御史府,宋代糾彈百官的機構)。然而并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fā)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fā)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征。


所謂那迦,其實在印度,是一種多頭,頭型酷似眼鏡蛇,長身無足,無角,并且有的水屬類生物,居水中,有宮殿,喜歡財寶。具有控制水,行云雨的力量。也就是天龍八部眾,所謂的龍眾。
由于這種水類也能飛騰,行云雨,于是被誤解為龍。
在華夏古人的文獻里有一種被稱為虺的動物,多頭,長身,的水類,多有九個頭,同時也與那迦一樣,蛇頭,無須,無足,無角,或許虺便是印度所謂的那迦,而那迦顯然并非龍
還有一類偽龍,就是所謂的龍王類。它們在形象上比較類似龍,但是威能比龍差之甚遠,習性與那迦一樣,居水中,有宮殿,喜歡財寶,具有控制水,行云雨的力量,但是比那迦的能力要強,具有調動江河湖海的權能,屬于一種那迦,也就是蛟龍、亞龍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