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徽派“三雕”即木雕、磚雕、石雕,藝術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其起源于唐代,明清時期達于鼎盛。作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的徽派建筑自成一派,其集木雕、磚雕、石雕表現(xiàn)于一體,有著高超的技藝水平和實用性,極其富有文化美學底蘊與形式上的美感。以青磚為雕刻材料的磚雕藝術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它不僅訴說著一個個徽州的故事,更是中國建筑的驕傲。其中磚雕廣泛用于徽派建筑中的門楣、屋頂、屋瓴等處,石雕用于牌坊、勾欄、柱磉等處,木雕飾于堂內屏風、梁柱、窗欞、門楣等處。把磚雕藝術運用到建筑裝飾于明清為盛行,清代達到了頂峰,經歷了幾百年地沉淀后,無論在雕刻技藝上,還是人文描寫上,磚雕,非徽州莫屬。
磚雕藝人擅于使用具有代表性的物象造型作為磚雕裝飾的原型進行概括、提煉、簡化、歸納或夸張、變形、分解與重構,以此裝飾作為磚雕藝術的主要內容。始終追求質樸、渾厚的裝飾風格,注重情節(jié)和構圖,線條流暢有力,形象生動飽滿,雕刻層次復雜而分明,藝術觀賞性強。其主題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民間故事和傳說,祥禽瑞獸圖案,植物紋樣圖案,吉祥符號圖案,書法文字裝飾。不管是對于吉祥寓意的心理追求還是裝飾性需要,都見證了我國獨特的民族審美心理歷程,記錄了不同時期人們思想意識的發(fā)展狀況 賦予了時代性的藝術特點。
揚州富賈之富,不富在建筑表面的爭奇斗艷上,而是把突出的門罩無聲無息地化為不起樓的磨磚門,并把北方官式建筑的技術融化在自身的建筑里,更把官式的“大”作派深藏不露地融化在自身建筑里。揚州磚雕門樓向雕刻藏而不露的平面化發(fā)展,各種裝飾構件不顯山、不顯水、不堆砌、不起樓,緊貼墻體,直達屋頂,在平面上做足文章,給人以整飭簡潔的美感。
除園林、會館、住宅外,清代揚州藝術也非常興盛,大興寺廟觀庵達百余座,因而其時建筑業(yè)非常繁榮。鹽商們在客觀上促進了揚州磚雕藝術的發(fā)展,揚州至今還有一些古街巷留有他們的豪門大宅,揚州博物館內也藏有精美的磚雕。揚州磚雕不僅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在我國建筑磚雕也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石雕還分圓雕、透雕、浮雕、沉雕.......!石雕用途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