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紫銅因呈紫紅色而得名。它不一定是純銅,有時還加入少量脫氧元素或其他元素以改善材質(zhì)和性能紫銅,因此也歸入銅合金。古代主要用于器皿、藝術(shù)品鑄造,比較有名的器皿及藝術(shù)品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中國紫銅加工材按成分可分為:普通紫銅(T1、T2、T3、T4)、無氧銅(TU1、TU2和高純、真空無氧銅)、脫氧銅(TUP、TUMn)、添加少量合金元素的特種銅(銅、碲銅、銀銅)四類。紫銅的電導率和熱導率僅次于銀,廣泛用于制作導電、導熱器材。紫銅在大氣、海水和某些非氧化性酸(鹽酸、稀硫酸)、堿、鹽溶液及多種有機酸(醋酸、檸檬酸)中有良好的耐蝕性。
常用的銅合金分為黃銅﹑青銅﹑白銅3大類。純凈的銅是紫紅色的金屬,俗稱“紫銅”、“紅銅”或“赤銅”。
從利用純銅,到冶煉銅礦石獲得純銅,再到冶煉出青銅合金,人類經(jīng)歷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摸索時光,就好比是魔法世界里用銅一點一點地打造一個閃閃發(fā)光的時空隧道。5%以下,其組織為(α β),具有高的強度和韌性,高溫下塑性很好,冷態(tài)下也可變形。目前世界早的冶煉銅發(fā)現(xiàn)于中國的陜西。[1] 1973年,在陜西臨潼姜寨文化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在上海光源,采用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fā)現(xiàn)姜寨黃銅片不同區(qū)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布,其特征與固態(tài)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fā)明金屬鑄造之間,都曾采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
測量黃銅的純度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測量,測量出樣品的體積和質(zhì)量,再根據(jù)銅的密度和鋅的密度計算可以得出黃銅中所含銅的比例。普通黃銅它是由銅和鋅組成的合金。該廠廢雜銅的分類辦理非常完善,按檔次、品種、物料形狀別離堆積,別離處置,銅的收回率高,而且質(zhì)猜中的鉛、錫、鋅均能得到歸納收回。當含鋅量小于 35% 時,鋅能溶于銅內(nèi)形成單相 a ,稱單相黃銅 ,塑性好,適于冷熱加壓加工。當含鋅量為36%~46%時,有 a 單相還有以銅鋅為基的β固溶體,稱雙相黃銅, β相使黃銅塑性減小而抗拉強度上升,只適于熱壓力加工。若繼續(xù)增加鋅的質(zhì)量分數(shù) ,則抗拉強度下降,無使用價值。
工業(yè)機器和設備是另外一個主要的應用市場,在當中銅往往有比較長的使用壽命。和軍是這方面主要的終端用戶。本工藝有如下特色:A、可歸納收回廢電線電纜中的銅和塑料,歸納使用水平較高。很少回收,一些可以熔化,而還有許多則由收藏者或儲蓄者保存,不可以進行回收。[4] 在機械和運輸車輛制造中,用于制造工業(yè)閥門和配件、儀表、滑動軸承、模具、熱交換器和泵等。在化學工業(yè)中廣泛應用于制造真空器、蒸餾鍋、釀造鍋等。在國防工業(yè)中用以制造槍炮零件等,每生產(chǎn)300萬發(fā),需用銅13~14噸。在建筑工業(yè)中,用做各種管道、管道配件、裝飾器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