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青銅鐘為法器,徒作法事時,敲擊作召集僧眾之用;也有“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以及“暮擊則覺昏衡、疏冥味”的作用。故此大云寺銅鐘,也叫“曉鐘”或“暮鐘”。鐘鈕鑄蒲牢像,蒲牢是龍的兒子,牛頭、、蝦眼、蛇身、鷹爪、獅尾集于一身,形象猙獰,生鳴。以此作鐘鈕,大概是象征鐘聲宏亮。每年逢農歷正月十六日、五月端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涼州民間有撞鐘避邪的風俗。每至日出時分,霞光萬里,自西向東仰觀大云曉鐘,但見巨鐘通體被朝霞煨成紅色,四周透出道道瑞光金色。此刻,若登上鐘樓擊鐘,鐘聲轟然,響徹云霄,“郎啊——郎——”之聲“遠聞數(shù)十里,發(fā)人深省”。
青銅鐘這是和它息息相關的一段往事,一段夾帶著一百年前的苦澀一幕。由一口大鐘的陳述——從天津被掠走再輾轉回歸——而拉開。第二次片中的大沽口一役,有浴斗的慘烈,也有侵略者的得意:大沽鐘被英國人當作戰(zhàn)利品運到了英國。對中華民族來講,這是銘心刻骨的痛。在英國求學的林濤得知了大沽鐘坎坷的經歷,以其血脈人文鑄就的拳拳之心,開始了爭取大鐘重新踏上津沽大地的艱辛征程。
銅鐘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社會,鐘就作為禮器出現(xiàn)了。由于條件限制,當時的鐘多以木制、竹制和陶制,它主要是作為打擊樂器來使用。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到商周時期青銅出現(xiàn),隨之鐘也用青銅鑄造。
銅鐘在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主要功能是祭祀或者宴饗時的奏樂工具,有銘文記載:“用享以孝,于我顯祖文考。……用宴以喜,用樂嘉賓父兄,及我朋友”,可以證明鐘的作用。當闖入中國后,銅鐘因為聲音宏亮而悠揚,逐漸成為寺廟中不可或缺的法器。銅鐘可以給寺院的人一種警示作用,如果有重大事件發(fā)生,還可以用鐘聲來召集寺眾。隨著封建社會的發(fā)展,銅鐘和鼎一樣,也成了統(tǒng)治的象征,“鐘鳴鼎食”就是地位的標志。隨后,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競相鑄造各種巨型銅鐘,以此來彰顯自己的,達到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終目的。同時,無論是鑄造工藝還是體積重量,銅鐘都不斷的發(fā)展。在明朝永樂年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專業(yè)的鑄造青銅鐘,銅鐘生產制作廠家,提供訂做銅鐘加工業(yè)務,主營小、大型銅鐘、青銅鐘,鑄鐵鐘等寺廟銅鐘,銅鐘價格合理,品質保障,歡迎購買文祿銅鐘雕塑。永樂大鐘,鑄于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由明成祖朱棣下令鑄造。通高675厘米,口徑330厘米,重46500千克。鐘身遍鑄經咒銘文,有漢梵兩種文字,總計達23萬多字。永樂大鐘以“世界銘文字數(shù)一”入選“北京世界旅游之?!庇罉反箸娛窃诿鞔T造技術發(fā)達的時期鑄成的,是這一時代集冶金技術之大成者,是大鐘寺古鐘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4] 永樂大鐘鎏金銅鐘,鑄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通高45.9厘米,口徑31.4厘米。整個鐘體自上而下分成六個部分,每部分都飾以不同的鎏金紋飾。依次為 :一、方折回紋;二、云雷地饕餮紋;三、底紋為錦紋,上飾纏枝蓮花;四、開光內鑄有篆書的鐘款識,間飾蓮花;五 、云雷紋地上飾變形龍紋;六、云龍戲珠圖案。